
【摘 要】目的:探析丙種球蛋白作用于嬰幼兒重癥手足口病的醫治效果。方法:選取我中心醫治的68例重癥手足口病嬰幼兒隨機均分成2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前提下,加用丙種球蛋白。比較2組臨床醫治效果。結果:觀察組臨床治愈時間(6.1±2.3)d,明顯短于對照組(8.4±2.5)d,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丙種球蛋白用于醫治重癥手足口病嬰幼兒的效果良好,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關鍵詞】丙種球蛋白;嬰幼兒;重癥手足口病
小兒手足口病屬于一種傳染性病癥,主要由腸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顯著,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以及對患兒危害嚴重的特點。近年手足口病多次暴發流行,致使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死率顯著提升[1]。為改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特選擇在我中心接受醫治的68例患兒為觀察對象,就丙種球蛋白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我中心接受醫治的68例重癥手足口病嬰幼兒為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字分組方式,分成觀察組34例、對照組34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齡(2.0±0.4)歲,平均病程(2.3±0.5)d。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齡(2.1±0.5)歲,平均病程(2.4±0.3)d。采用統計學處理手段,比較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常規資料。P>0.05表示無統計學價值,故可用于對照分析。
1.2方法
2組患兒均于重癥病房監護治療。針對發熱者,行物理降溫,給予退熱藥物; 施以鎮靜劑,以穩定患兒情緒;施以20%甘露醇,以降低顱內壓;靜滴維生素C,以保護心肌。對照組采用常規療法。肌肉注入干擾素,視患兒情況調節藥劑量7-18μg/d 。靜脈滴注利巴韋林,劑量15mg/mg;1次/d,連用2d。靜脈滴注甲基潑尼松龍,劑量2mg/mg;1次/d,連用2d。觀察組除常規治療外加用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杭州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44021970;靜脈滴注,劑量1g/kg;1次/d,連用2d。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神經系統癥狀好轉時間、高熱緩解時間、臨床治愈時間。神經系統癥狀包括患兒的精神狀況、嗜睡情況、肢體抖動、嘔吐、驚跳等。高熱緩解是指患兒體溫控制不超過37.5℃,且能夠維持24小時。臨床治愈指患兒體溫正常、精神狀況良好,且無皮疹、無驚跳等神經系統癥狀,外周血白細胞少于12.0×109/L。
1.4統計學處理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匯總數據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神經系統癥狀好轉時間、高熱緩解時間、臨床治愈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價值。詳見表1。
3 討論
手足口病的發病時機不受季節的約束,不論是寒冷的冬季還是炎熱的夏季,其均又可能發生[2]。但夏季其病發率較高,尤其是嬰幼兒,被感染的幾率非常大。手足口病的潛伏期最短一般為2日,而最長可達7日,因此在發病初期患兒體內的病毒就已達到一定高度,故應重視預防病毒擴散的工作。
重癥手足口患兒均會存在一定的神經系統損害,部分患兒會表現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從而易引發肺出血、腦膜炎、腦炎以及循環衰竭等并發疾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臨床上對嬰幼兒應積極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工作,并且針對重癥手足口病嬰幼兒,需及時介入有效的干預,以降低死亡率。丙種球蛋白屬于一種免疫制劑,臨床主要將其用于防治感染。丙種球蛋白是從健康的人體經脈血提取,對提升患兒免疫力具有積極作用。此外,丙種球蛋白還能夠恢復機體獨特型抗原體系,并可中和致病性抗體;阻礙補體結合,抑制膜溶解復合物生成;調理 T細胞功能,并增強抗原識別。因此,將丙種球蛋白作用于重癥手足口患兒,對清理病毒、減輕免疫反應以及抑制炎癥反應效果顯著。從而有利于縮短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病程,促進患兒盡早恢復。
本次研究,觀察組通過加用丙種球蛋白,使其臨床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治愈時間(6.1±2.3)d,明顯短于對照組(8.4±2.5)d,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用于醫治重癥手足口病嬰幼兒的效果良好,可有效縮短臨床治愈時間,值得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冰.甲基強的松龍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6):70-71.
[2]陳澤鑫.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地塞米松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22):120-121.
作者簡介:
馬智龍(1971.1~ ),男,回族,甘肅臨夏人,大專,小兒內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