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潔
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應立足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注意營造學生自由發展的生態條件,使課堂充滿學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長的陽光雨露,從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數學課堂閃耀人文的光芒,充滿活力,吸引學生快樂地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去爭取,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一、融洽師生關系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的形勢發展,必須有新的教育觀念。首先,對學生重新認識,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愛好,充分估計每個孩子的潛在能力,不要認為某某孩子太差。外國從不分好壞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都體體面面的坐下去,千萬不能讓孩子在群體面前暴露自己無能。其次,要用和藹的目光面對全班的學生,經常用語言和學生交流,如:“我很榮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學不謀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創意”“你對這一點的看法很獨特。”對于不完全正確的答案,我注意發現它的閃光點:“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你說的這一點有道理。”“你能解釋一下嗎?”以前每節課結束,我都說:“有不懂的找老師。”現在我常說的是:“你有什么體會或遺憾?”“今天的課,誰還想發表看法?”這樣就能體現出老師和學生平等、民主、和諧。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質量,應從不同的角度下結論,從能力的培養入手,使學生的特長得以充分的發揮。
二、創設教學情景
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精心創設情景,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促其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狀態。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老師先出示一個長方形。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學生總結為把邊長為1厘米正方形依次擺放在長方形上,看擺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那樣就知道了長方形的面積數。老師為這一舉動叫好。接著再問:“學校的操場(長方形的)用擺一擺的方法行嗎?簡便嗎?”有的同學互相看看,“不簡便,很麻煩!”大家的意見很一致。“怎樣做簡便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的好奇心一起迸發出來。此刻,教師不急于表白,而是乘勝追擊,又出示一個長方形的游泳池圖,問:“要知道游泳池的面積,能把單位擺到水面上去嗎?”教室里出現短暫的安靜,“不能,絕對不可能。”此時此刻,學生的探究已經到了巔峰。老師再適當點撥,學生就能總結出“使用擺、數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計算方法,而且有時還使用不上這個數學方法”的結論。這種從創設問題情景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而且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提高教學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發揮學生主動
在21世紀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思想,擺正自己位置,還學生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好師生間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在講“兩位數的乘法”這一內容時,我注重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抓住了知識的生長點。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得出結論。如:學生在以前學習“一位數乘法”這一內容時,已經明白了用第二個因數分別與第一個因數各個位上的數字相乘的算理。針對這一情況,先讓同學們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溫故知新,并讓學生口述算理,在引導學生用多種算法計算兩位數的乘法,從多種算法中啟發學生用筆算,從而使同學們感悟到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滲透了思想教育,達到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四、進行有效互動
學生有了參與意識之后,教師應及時地引導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這時必須突出教學的過程。教師要精心組織新授課程,提供參與機會,努力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來學會新的知識。這時就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對于一個問題也愛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怎樣做?”等等,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