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襲軍
【摘要】復習不是舊知識的簡單再現和機械重復,關鍵是要使學生在復習中把舊知識進行轉化,并產生新鮮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補、學有所得。把平時相對獨立地進行教學的知識,以整理與反思、練習與實踐等辦法串起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因此,我們必須切實抓好復習工作,真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復習課建議
在構建小學數學知識體系復習課中,首先要有一個對知識梳理的過程,疏理就是將已學過的知識點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思維過程。無論怎樣復習,都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關鍵是梳理的形式怎樣?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課的重點是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復習課的重點是梳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采用合適的形式,低年級和高年級采用的形式應該有區別。低年級可以由老師帶領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積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據問題,通過回答就把知識進行了整理,比如說,二年級的《方向與位置的復習》,教師可以把認識方向的方法編成一首兒歌,要求學生根據已經學習的內容,把兒歌內容補充完整。因為只有教師逐漸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學生才會梳理知識。高年級要逐步放手讓學生進行梳理,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并內化到已有認知當中。如六年級復習數的認識,教師就可以從數的發展的角度,幫助學生一邊復習,一邊呈現數的發展圖,從而讓他們體會到人類對數的認識的過程以及整數、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又如學習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逐步呈現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圓面積公式邏輯推導的過程圖。
2、梳理的方法
(1)先回顧后整理
復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溫故知新,使知識結構化、系統化。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顧知識,把知識從記憶庫中提取出來,然后根據需要,組內再進行分工合作,對知識進一步整理。如《單位的復習》,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寫一寫有關單位的知識,再追問:“你寫的時候會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師生一起討論,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想類,再想每一類中的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組織:請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同學的想法,并注意歸納你們組已經知道的有關單位的知識。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個同學負責整理一類或幾類單位的知識。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單位的類名稱進行板書。如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容積單位)、貨幣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角的單位、溫度單位等。
(2)邊回顧邊整理
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復習》,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包裝盒作為體裁,通過提出解決包裝盒中的各種問題來幫助學生進行復習。教學的主要環節如下:①討論包裝盒的特點,復習長方體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個包裝盒需要多少紙板與包裝4盒需要的紙板,復習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③計算包裝盒的空間,復習體積(容積)的計算;④敘述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綜合復習各種相關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知識。
(3)先整理再鞏固
如復習《數的認識》時,也可先整理自然數、小數、整數、分數、百分數、正數、負數等以及他們的集合圈。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一些數,并說說這是什么數,再進行分類。梳理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無定法,只要我們立足學生的發展,大膽創新,就一定能取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中介,但只是提供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材料。教材的使用需要作為學生活動創造者的教師去實踐、去豐富、去完善,變傳統的填鴨式為靈活處理教材、使用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能自主的駕馭教材,在著眼于培養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上,靈活加工、整合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的生活材料。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是老師講到哪里,學生聽到哪里。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沒有自我發展的余地,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沒有問題的教學,在學生的腦海里是決對不會留下多少痕跡,更不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創設問題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小懸念”,把學生引入一個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能給學生提供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實現和實踐的機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先出示一個用橡皮泥捏成的圓錐體要求學生想辦法求它的體積。有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學生的好奇心馬上就來了,經過思考后,有的說捏成正方體、長方體,也有的說捏成圓柱體,也有人說出了用排水法來計算。在肯定了學生各種有效的方法后,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能求出老師旁邊這個圓錐形沙堆的體積嗎?”這時,學生感到剛才的體積變形和放入水中的方法都不管用了,從而感悟到: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都有自己的體積公式,再引導思考:有沒有一個計算圓錐的體積公式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圓錐的體積公式。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自行領悟,這樣,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增強的同時,建立了積極健康的數學情感,從而學習的主動性也大大提高了。
3、結語
總之,數學教學廣闊而美麗的天空,天高任鳥飛,只要我們在緊抓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讓學生有個充分發揮創造思維的舞臺,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得到強化和提高,創造性思維就會得到發展,創新能力就會逐步形成,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我們要立足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梳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應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數學復習課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