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科
初中語文教學中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才能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開啟學生創新的大門。
一、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發現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科學是極富創造性的,其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質疑,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好奇質疑是兒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搖籃。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面對大千世界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中常有“為什么”相伴,這恰是產生學習興趣的直接動力,是使學生主動觀察、思考和認識世界的階梯。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的發展,特別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首先要安排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就一節課的教學過程而言,學生的質疑問難可在課前、課中、課后分別進行。
學生在課前質疑問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思維的火花進行思維的擴散性訓練。學生在課中質疑問難,有助于學生深入文章,培養思維深刻性。學生在課后質疑問難,既能反映學生思維的結果,又能幫助學生養成勤思好問的習慣,培養學生思維的連續性。
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還應教會學生提出問題。就一篇課文而言,可以指導學生從這些方面提出問題:從課題的理解上提;從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上提;從對句子的含義的理解以及句與句、段與段關系上提;從文章的寫作特點、表現主題的手法上提。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在教學中,教師采用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并且要留給學生“空白地帶”,讓學生去質疑、解疑。學生常有問題,才能常會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二、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尊重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著把握了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契機。創新的起點是獨立與自主,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學習者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的自主活動成為教學活動的基礎。認識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腦對外部信息并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獲取。選入語文課本的是一篇篇紛繁復雜、展現五光十色的現實世界和作者內心世界的文章。學生在學習每篇課文時,都可以根據其知識和經驗多角度地、主動地學習,得出五花八門的結論。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并認可學生學習課文的自主性,允許他們對課文有著不同于教師和專家的理解。學生的這種自主性保證了學生本身原有的認知結構與課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間得以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任意的聯系——認識結構同化或順應外界信息。這兩種類型的理解,都會帶來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提高,同時也帶來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師不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灌輸所謂的標準答案,往往就不能與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發生聯系,而最終成為學生機械記憶的內容。鑒于此,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讓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讓學生可以自由讀書,自由思考,自由發言,同時把教師的講和問壓縮到最低的程度,使學生有屬于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有進行創新活動的時間,這樣就能有效地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適時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將創新教育真正地落實到實處
學校應當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不能始終跟隨老的教學觀念。積極鼓勵年輕教師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同時也可以將新老教師進行有機結合,創造出一套獨特的教育教學方法。
有了新鮮的血液,新的教學理念,新的學習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們有可以開拓創新的大環境。教師不僅需要帶領學生鉆進去,學習領悟基礎知識,還必須能夠帶領學生跳出來,運用發散思維,靈活運用學習技能。同時教師應該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經常和學生進行談心,避免出現尷尬,枯燥,死板的學習環境。
四、引導想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對學生智力的發展,特別是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閱讀教學憑借的課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隨處可尋想像的訓練點。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既可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同時也就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般說來,語文課中可通過以下途徑指導學生展開想像。
1.依據課文插圖進行想像。現行語文教材圖文并茂,許多插圖可作為指導學生想像的現成材料。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獲得有關的表象和情節的依據,進行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以補充豐富畫面的形象和情節,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針對文章空白處進行想像。有的課文由于表現主題、塑造形象的需要,把文章的某些情節故意不寫或寫得簡單,留待讀者想像。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依據上下文,展開深入而豐富的想像,在想像中理解課文,發展創造性思維
3.利用重點詞句進行想像。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啟發學生想像,不但可以加深對詞句的理解,還能體會作者的感情。
4.利用課文結尾進行想像。有些課文的結尾,嘎然而止,余意未盡,給學生留下想像的余地。
總而言之,未來的社會需要的是大批具有創造力、創造精神的人才。培養好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它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約,但是只要我們有信心,就一定能做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教師身上,同時這也是現代教育的新目標、素質教育的根本。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師更是應該承擔起這神圣的使命。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應該接受新的理念、方法、摸索新的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付出努力,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