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凌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增了幾何直觀這個核心詞匯,也是課標的十個核心概念之一,可見,幾何直觀在數學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幾何直觀不僅在圖形與幾何中用到,在數的運算教學中能用直觀的辦法、用圖形的辦法,把它描述刻畫出來,會使這個對象更容易理解。在計算教學中,算理是算法的理論依據,算法是算理的提煉和概括,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不僅是計算熟練程度的提高,更是學生對計算算理的理解。西藏的整體教育水平比我們要低很多,整體的計算能力和數感也很差,因此,運用幾何直觀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也更加迫切。
一、實物直觀 簡約算理
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低段的學生對生動、形象、具體的事物易記住,而對枯燥、單一、乏味、抽象的數學知識毫無興趣。因此在許多的公開課、展示課的教學中許多教師不愿意選擇計算類型的課題,在一些常態課中教師也往往是出示例題后,直接告訴孩子們算理,然后通過反復練習來讓孩子理解,其結果好多孩子計算常常犯錯。而幾何直觀能夠將其枯燥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趣味化,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可觀察的,可觸摸的,具有現實存在感。實物直觀可以是我們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物體,也可以借助小棒、圓形、卡片等輔助的實物教具、學具。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在教學時可以用實物直觀,通過教師演示,學生操作來感知從而理解算理。
如:二年級的孟雪明老師在教學《100以內的進位加減法》時,運用幾何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的算理,從而提學生的計算能力。例4:35+37
讓學生同桌合作在面擺小棒學具,先擺: + =
然后擺 + 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拿”,使得 變成 “湊”成10個小棒,外面還有2個,“合”起來就是12個小棒。
最后將兩次操作結果合并即得到72,整個計算過程,在“拿”的基礎上提升,把7分成5和2,5和5湊成10,10加2是12。最后學生用語言來描述“拿、湊、合”的過程。此時,學生能很好的理解“湊十”的含義,從而掌握“湊十法”。學了35+37,舉一反三。100以內退位減法,“破十法”、“連減法”也是如此。用實物直觀演示,尤其是學生借助小棒的操作演示,把復雜的湊十、破十、連減變得直觀、簡單。
二、符號直觀 深化算理
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知覺、觀察和想象趨于完善,有意想象的成分大量增加,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在理解算理時,可發揮簡約符號直觀的價值,讓算理深化提升,培養學生的數感。
如:李麗萍老師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時采用了幾何直觀的符號直觀,幫助學生理解積寫在哪位和豎式的定法的算理。
例2:
首先讓學生經歷分解的過程來理解算理學習算法。通過動手勾畫分解點子圖—— 說分解點子圖的過程——嘗試用乘法豎式表達分解綜合的過程。
由動作過渡到形象,最后過渡到符號表達,使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的不斷遞進的過程,有利于算理的理解,算理與算法的結合。
授課教師將點子圖和豎式設計在一張頁面上,勾畫點子圖時豎式把12套書分為10套和2套,分別對應豎式中的十位和各位,再提出“8寫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28表示什么?4寫在什么位上?14表示什么?”等突破難點的問題,圖式結合,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明確乘法兩步豎式的寫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在教學時,嘗試著讓孩子們自己列乘法豎式表達乘的過程,在計算中部分孩子會出現了 的現象。這時不急于糾正,而是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鼓勵別的孩子提問題,并提出“該如何清楚準確的表達計算的過程?”這一問題,再次讓孩子們回歸到點子圖中,讓孩子體會14×1=14實際是 ,此時前面在數位出現問題的孩子恍然大悟,這種符號的直觀對于孩子思維的訓練,算理的深化起到化繁為簡作用,讓孩子對于算理的理解水到渠成,真正讓孩子體會到“奧.....原如此”的數學學習的喜悅感和成功感。
借助于幾何直觀、幾何解釋,能啟迪思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內容和方法,揭示研究對象的性質和關系,使思維很容易轉向更高級更抽象的空間形式,使學生體驗數學創造性工作歷程,能夠開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用圖形說話,用圖形描述問題,用圖形討論問題,應當成為學生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質。
數與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兩邊飛;
數無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
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
切莫忘,幾何代數流一體,永遠聯系莫分離。 -----華羅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