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萍
摘 要:茶葉是一種常見的飲料食品。近幾年,隨著人們保健和環保意識逐漸增強,茶葉的質量安全成為關注的焦點。筆者系統地分析了近 10a的相關資料,對茶樹栽培與茶園生產管理技術的動態與發展趨勢進整理分析。
關鍵詞:茶樹栽培;茶園管理;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38
茶葉飲品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而我國作為茶樹的原產地,向來以品種多、范圍廣著稱。近年來,隨著保健意識的逐漸增強,茶葉中對人體有益的功能成分被人們所知,茶葉市場越來越緊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茶樹因存在較高的經濟效益而被廣為栽培。
1 有效利用茶樹特異資源
我國茶樹栽培歷史悠久,茶樹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而特異茶樹資源,是依據茶樹的外形特征進行分類,特指除基本型以外的、具有獨特形態特征的茶樹種質資源。優良的特異茶樹種質是遺傳技術研究和創新品種方面的物質基礎。
多樣性的茶樹種質影響著茶樹某些特殊的芽葉形態在茶葉新產品中的開發利用,比如,芽葉形態特異的茶樹資源——浙江省的安吉白葉茶 1號、福建省的白雞冠和白芽奇蘭,就運用于新產品開發中,目前已經上市銷售。由于這些茶葉在形態特征上與常見茶葉不同,而且其氨基酸含量特別高,茶葉滋味鮮爽,受到剛廣大消費者的親睞。
一些觀賞性狀強的茶樹資源具有形態多樣、繁殖能力強、易造型、花期長等特性,因而在盆栽盆景、庭院造景、綠地建設道和路綠化等方面等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成為綠化園林的一部分。
2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
20世紀 60年代,地理信息系統( G I S )開始迅速發展,成為一項地理學研究技術。茶園管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近幾年,社會經濟環境與自然資源環境的日益變化,共同影響著茶葉的生產,使得茶葉在復雜的環境中風險性和變異性不斷增加。再加上復雜的茶葉種植系統包含土壤、植被、茶樹品種等諸多要素,每日都會產生的大量數據,其中也包含空間數據。如果采用傳統的數據管理系統與方法進行處理,就會因為局限性而影響信息的準確性,導致決策的失誤。因此,我國茶場開始引進GIS系統,有效利用GIS所特有的空間信息管理與處理加工功能進行信息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3 推廣生態茶園模式
3.1 茶樹栽種方面
生態茶園主要是在一片茶園上通過人力措施進行組合的生態系統,不僅栽種茶樹,還要套種林木、綠肥、農作物、土壤微生物、茶園病蟲害及其天敵等生物群落,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使得茶園就像一個小型的“自然界”。在這個生態系統內,茶樹的生長可以與茶園生態環境形成和諧統一。
在生態茶園的整體規劃上,可以概括為“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幾個字。具體而言,就是有效利用土地,“山頂戴帽”就是將防護林種植在茶園頂部;“山腰系帶”就是在茶園道路兩側及周圍種植隔離帶;“山腳穿鞋”即就是將果樹或其他林木種植在茶園底部。
在垂直配置上,茶園可以形成“喬一灌”2層結構,上層種喬木,下層種茶樹,也可以形成“喬—灌—草”3層結構,上層種喬木,下層種茶樹,地面種植豆科矮桿作物或綠肥。值得注意的是,生態茶園中應該“因地制宜”,依據不同地段、坡位的具體情況來統籌兼顧茶樹和伴生林木、農作物效益。
3.2 管理技術方面
管理土壤,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水土保持等幾個方面,這是茶樹栽培技術的中心環節。栽植前,為了提高蓄水能力,應做好深翻改土、增加孔隙、熟化土壤等準備工作。定植后,則要依據茶園雜草的生長情況,有選擇地在茶季間隙期“淺耕除草”。比如,在茶樹“封行”后,要適當減少淺耕除草,而在茶“封園”后,要每年或隔年進行一次深耕。
管理樹冠,修剪是增強樹勢,獲得茶樹高產穩產的關鍵,也是延長茶樹經濟年齡的有效途。而幼齡茶樹還可以通過定型修剪來加速擴大樹冠,以達到提早開采的目的。除了修剪茶樹之外,還要定期修剪行道樹、遮蔭樹和防護林,使得茶園內合理的密度和遮蔭度得到保持,這樣可以確保茶園內的透氣通風條件,為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供條件。
防治病蟲害,一般情況下,茶園可以通過改善透光通風條件,將病蟲害滋生的場所消滅。或者可以發揮“小自然界”的優勢,利用“弱肉強食”的生物食物鏈,將專吃茶樹害蟲的益蟲、益鳥或有益的微生物、病毒投放在茶園中,不用施藥就可以消滅茶樹害蟲。
綜上,有效利用茶樹特異資源、應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管理、推廣生態茶園是我國茶業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葛晉綱,劉海洋.茶樹栽培及茶園管理技術的研究動態與發展趨勢[J].安徽農業科學,2010(25).
[2] 朱晨,趙珊珊,常笑君等.茶樹修剪技術在茶園管理中的應用與展望[J].園藝與種苗,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