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
摘 要:概念教學簡單地說就是要準確、清晰、到位。概念教學涉及的內容多,有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有的是看得見、摸不著,有的是看不見、摸不著。因此,概念教學要經歷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操作層面,第二個層面是觀察與聯系層面,第三個層面是思考與概括層面。具體的數學概念教學一般要達到以下三個要求:準確理解概念,牢固掌握概念,正確運用概念,讓數學概念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概念教學;有效性;措施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數學概念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決定了概念教學的復雜性、多樣性。如何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呢?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本人認為做好“四抓”是提高概念教學有效性的措施。如何做好“四抓”呢?
一、抓好典型與一般
如筆者見到一位執教者在教學“軸對稱”這一數學概念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呈現秋天的畫面,引出楓葉、蝴蝶、蜻蜓等感知素材,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的共同特征。學生指出物體的左右兩邊相同。教師再讓學生取出楓葉、蝴蝶、蜻蜓等學具,動手折,強化“按物體的一條直線對折,兩部分能完全重合”的表象,形成“軸對稱”的數學概念。這位執教者擷取的只是教材中反映左右對稱素材的一部分,只具有特殊性、典型性,沒有一般性、代表性。學生容易形成一種理解:“軸對稱”就是左右對稱,把左右兩部分重合當成“軸對稱”概念的本質屬性,易產生誤導。因此,教師在提供感知素材時,要突破教材的束縛,用全面、普遍的眼光審視、選擇概念的外延,力求準確地反映數學概念的內涵。前面所舉事例除了選取左右對稱的實物外,還可選擇上下對稱、多角度對稱的多樣化素材,幫助學生區分本質與非本質因素,從而掌握“軸對稱”概念的本質——沿著某條直線對折,兩部分能完全重合。
二、抓好結果與過程
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是否充分、深刻、精細,直接影響著數學概念的形成與運用。小學生的感知不是簡單化的過程,而是多層次反復體驗的過程。前面所提到的執教者借助蝴蝶等實物,揭示“軸對稱”的數學概念,盡管呈現的感知素材有代表性、普遍性,但呈現的只是靜態的結果,缺乏動態的體驗過程。對“軸對稱”的發現過程被教師以成人化的眼光越俎代庖了、“省略”了,呈現給學生的是經過人為處理的標準化的實物,弱化了學生對此概念的探索過程。因此,教師要跳出思維定式,把成人眼中的“已知”當作學生眼中“未知”的知識來教,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所以,前面所提到的執教者除呈現的感知素材外,還應該呈現非軸對稱的實物,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分類中,參與軸對稱素材的選擇過程,豐富對軸對稱的感性認識。
三、抓好演與做
當學生誤將平行四邊形當作軸對稱圖形時,那位教者急于自己動手用多媒體演示平行四邊形上下、左右、對角對折,結果都不重合,這樣做看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老師的權威地位似乎也得到了鞏固,殊不知這樣一來,學生是坐享其成,思維形成一種惰性,久而久之,缺乏勤于思考、積極向上的態度,導致教師永遠是對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恐怕是教育的悲哀所在。
荷蘭學者弗萊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是做中學。”對小學生來說,動手“做”數學遠比看數學、聽數學有效得多。
既然學生理解有偏差,我們切記不要給學生“喂”知識,因為這樣的結果不是學生體驗到的,是膚淺的,學生是體驗不到愉悅的,因此,教師要抓好“演”與“做”的關系,把“做”置于數學學習的首位,應該先“做”后“演”,以“演”輔“做”。
四、抓好“虛”與“實”
新課程要求數學回歸生活,聯系實際學數學,這并非意味著數學教學可以隨意生活化。如前面所舉的一節課中,當學生找生活中對稱的實物時,一位學生說自己家里的大門是對稱的,教師加以表揚,其他學生受此啟發,踴躍發言:“小花貓的臉是對稱的”“我家的小樹是對稱的”……教師一味給予肯定,學生只爭著發言,卻無意傾聽,看似熱熱鬧鬧,但實質是學生之間的思維火花并沒有發生碰撞,沒有達到交流的目的。前面學生所說的實物遠離課堂時空,難以直接觸摸,教師難以對發言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因此沒有達到最終目的——有效地鞏固數學概念。所以,數學概念生活化要力求從學生親近的生活入手,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情景中思考數學,真正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和思維的碰撞。就前例而言,應該變虛為實、化遠為近,讓學生說說教室里的軸對稱實物,這樣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追問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引發學生在現實中主動議數學、思數學、觸摸數學概念的具體模型,提升概念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教師要以務實的眼光審視新課程下的教學,在概念教學中做好以上“四抓”,讓學生在感知全面素材的基礎上,在充分探索體驗的過程中,在真情思維火花碰撞的交流中,讓數學概念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俞曉峰.例談提高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物理,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