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貴

摘 要:主題圖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于體現“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認識的不足和操作的偏差,“主題圖”使用誤區頗多,主要存在著對主題圖熟視無睹、曲解意圖、機械模仿三大誤區,不但淡化了數學味,而且還影響了四基的落實。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理解教材,對主題圖要理解內涵、靈活利用、深度挖掘等有效處理,從而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服務。
關鍵詞:主題圖;使用;現狀分析;策略
主題圖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于體現 “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把抽象的數學學習變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究活動,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由于教育者認識的不足和操作的偏差,“主題圖”使用誤區頗多。
一、現狀分析
(一)熟視無睹
由于老教材的編排特點及教學模式在許多教師心中已根深蒂固,因此認為只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形成技能,主題圖的用與不用都次要。如,五年級上冊《小數乘小數》的教學,主題圖中有一個宣傳欄上玻璃碎了的情境,練習一中再次提到:如果給宣傳欄換上玻璃每平方米16.5元,買這塊玻璃需要多少元?老師對“1.2×0.8=?,0.96×16.5=?”的使用只起到計算功能,而忽視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及愛護公共財物的德育滲透。
(二)曲解意圖
主題圖主要是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資源的,如果教師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正確把握,就會曲解了主題圖的原意,表面轟轟烈烈,實則浮華。曾聽過一位教師指教《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師以漢堡作為主題圖讓學生收集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可學生卻把注意力專注在:我在什么時候吃過;漢堡非常好吃等毫無相關的信息。6分鐘多就浪費在你一言我一語上,這樣曲解濫用主題圖,不僅沖淡了數學味,還影響了基礎知識的落實,基本技能與價值觀的形成。
(三)機械模仿
許多教師認為教材中的主題圖是經專家論證篩選才出現的,非常的權威,因此對主題圖的應用可以說是全盤照搬。如在教學《2的倍數特征》時,教師就利用主題圖“座位號是多少的同學應該從雙號入口進”的教學,殊不知現在的電影院的排號方式與從前有所不同,這樣不切合實際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有利嗎?我想如此呆板,與世隔絕地盲目地使用教材的主題圖,已經背離了主題圖賦予的初衷。
二、策略
(一)理解內涵
人教版教材主題圖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它又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富有兒童情趣,斷然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深入地鉆研主題圖,切實把握主題圖的內涵是使用好主題圖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才能創設生動的主題情境,組織有效的主題活動,提出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如,教學“小數乘整數”這節內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一幅“購風箏圖”,其意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和把握:一是“排隊購物”這一現象于絕大多數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這有利于鞏固學生的行為意識觀。二是“購風箏圖”包含著的數學學習素材,那就是買東西要用錢,圖中看到:三個人來到店鋪買的是同一價格的風箏,這不僅有元、角的關系,還有加法和乘法的關系。這種情境有利于學生探討數學問題,獲取相關的數學知識。這也正是“購風箏圖”作為“小數乘整數”這節內容的“主題圖”的價值所在。
(二)靈活利用
新教材的主題圖蘊含豐富的信息資源、活動方式和數學思想,主題圖以富有兒童情趣地展示,便于學生觀察,也便于教師利用圖中景物與學生交流。在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實際需要,本著“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在走進教材,領悟主題圖的內涵之后,更要跳出教材,對主題圖進行創造性地合理利用,使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1.直接出示,絕不含糊
通過解讀教材,挖掘編者意圖,發現在教材眾多的主題圖中,某些主題圖旨在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對它們的處理更適用于直接出示。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材旨在利用學生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觀察往瓶里投石子后水慢慢上升的過程,引出“體積”一詞。讓學生有所觀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如此處理,方才讓學生獨立感知,有序思考。
2.化靜為動,不失良機
主題圖的素材表現在課本上都是靜止的,只有結論而少了過程。如果讓這些情境動起來,讓學生經歷主題圖所描述的全過程,增加實際體驗,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與無處不在,這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題意的理解。如“100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一主題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筆者利用多媒體把它設計成了一個動態的情境串。先出示20只羊,讓學生估一估,數一數,想一想,怎樣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20只;接著,從四面八方跑來80只羊,讓學生感受現在的羊比20只要多得多,學生再估一估羊的只數,感知100的多少;最后,在地上畫出100個羊籠(每行10個,共10行),分批進入小羊籠,每進去一些,就讓學生說說數的組成,全部進去以后說一說這個小羊籠中共有幾只羊在休息。這樣,通過情境串的形式,把靜態的圖畫變成動態,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使“主題圖”發揮了最大的價值。
3.適度處理,不信權威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主題圖的使用有法,貴在得法。如果一味地“拿來主義”,只會讓我們的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筆者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問學生:為什么各位上的數字的和不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不是3的倍數呢?比如142。原來這只是一個巧合!
一生反駁:老師,我覺得這不可能是巧合,我感覺1是指百位多余的1,4是指十位多余的4,2指個位多出來的2。這位學生似乎理解卻無力表達。
這時候教師相機把數據與圖像素材相結合進行演示與說明:
因此,在學生的思考欠缺深度時,不妨試試增添主題圖,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有深度與維度,使其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三)深度挖掘
1.發揮主題圖的啟迪思維功能
例如主題圖呈現的是2只小猴采桃子的情境,每只小猴采了14個,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學生列出算式14×2后,此時,主題圖上呈現的左邊兩筐對齊的各10個桃子,和右邊兩筐對齊的各4個桃,給予了學生思考的支點。激發他們原有的經驗,探索出口算的方法:先算左邊2個10是20,再算右邊2個4是8,然后把20和8和起來就得到28。而這一形象直觀的思維,形成筆算乘法的計算雛形。像這樣的主題圖就如同在黑暗中前行時點亮的一盞照明燈,給予孩子思維的啟迪,照亮他們探索計算方法的思路14×2中的2為什么既要和個位上的4相乘,又要和十位上的1相乘,從而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2.滲透主題圖的思想教育功能
主題圖教學不但要給學生創設充分觀察、探究的空間,更要進行積極情感的傳播,這就是主題圖教學所反映的精神實質。如教學“第幾”的排隊購票圖,除了引導學生看圖,說出誰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幾和自己填的數是表示“第幾”外,還要結合“主題圖”適時向學生進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使學生明白自覺排隊購物是一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質。
教育者應用“一分為二”的辯證眼光去理性看待主題圖,該合理地把握主題圖,既能“入乎其中”走進主題圖理解其豐富的內涵,更能“出乎其外”跳出主題圖創造性地、合理地處理主題圖,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服務。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林良富.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
[3]詹明道.名師課堂經典細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