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瑋


摘要: 隨著我國建筑事業的發展,建筑市場的信用制度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在本文中,將就建筑市場信用機制與制度建設進行一定的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ina, construction market credit syste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this articl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credit mechanis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s studied.
關鍵詞: 建筑市場;信用機制;制度建設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rket;credit mechanism;system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7-0073-03
0 引言
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是全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有自身的行業特點。然而,由于目前正處于建設高峰時期,建筑市場的發育尚不完善,體制和機制還未完全理順,市場主體信用意識、履約意識較為薄弱,導致建筑市場信用缺失問題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一些建設單位不按工程建設程序辦事,未經許可擅自開工建設,擅自修改設計文件,肢解工程發包,拖欠工程款等;一些施工企業層層轉包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偷工減料,導致工程出現質量和安全問題;一些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等中介機構辦事不公正,不正當競爭比較突出,擾亂了市場秩序。這些信用缺失問題,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建筑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企業和行業發展帶來很大風險,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十分重要和緊迫。
本文基于建筑行業信用鏈理論深入分析建筑市場信用缺失的成因以及信用缺失對建筑市場信用鏈的影響,并從企業的立場探討建立信用機制的總體設計思路和實施策略,旨在減少當前建筑市場中存在的不誠信事件,理順建筑市場秩序,確保建筑市場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1 建筑市場信用缺失現狀分析
1.1 建筑市場信用鏈的構成
現代市場經濟中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為中介,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鏈條就會斷裂,市場經濟根本無法運轉。這種存在于市場交易相關主體之間信用關系的相互作用稱為信用鏈。從廣義上講,信用鏈包含了從個人、企業、行業、政府到整個社會各個相關環節的信用關系。以信用鏈的眼光來看待信用,就是去尋找他們關聯中的獨立,獨立中的關聯。信用本身是相關環節之間的一個作用結果,信用的收益也是相關環節加權之后的獲益。
建設項目的實現主要通過以下環節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圖1所示的建筑市場的基本信用鏈。其中,業主(消費者)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承包商和分包商(工程任務承擔者)包括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勞務、設備和材料供應單位;勞務人員,目前主要是以農村務工人員為主。
1.2 信用缺失的成因
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市場信用環境不佳,是信用缺失的歷史原因。有些企業從不規范操作,而以壓價、壓級、墊資、拖欠工程款、隨意改變工期,把工程項目中利潤較大的強行分割出去,使用不合規材料、工藝等方式賺取中間差價,以致目前某些企業仍保留著這樣的行為習慣和僥幸心理。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決策隨意性、行政執行缺乏規范性、行政行為缺乏誠信等原因,再加上業主的一些失信行為,共同導致了整個建筑市場信用缺失的問題。
2 信用體制建設目標及基本原則
2.1 建設目標
在信用制度建設中,制度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目標制定存在著不準確或者錯位情況,將直接導致制度效果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在建筑市場信用制度建設中,需要將目標制定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建筑市場交易平臺的建立對建筑交易的風險以及成本進行降低;第二,對建筑施工不同方面主體的行為進行約束,通過約束方式的應用幫助守信者能夠獲得競爭優勢,而失信者在市場中難以獲得發展、生存;第三,促進建筑從業人員不斷對自身的信用意識進行強化,能夠自覺的對信用形象進行維護;第四,政府需要對整個建筑市場的信用情況進行掌握,在此基礎上對政策的科學制定提供重要依據;第五,對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進行維持,并對行業信用實現科學管理。
2.2 建設原則
在對信用制度進行制定以及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制度變遷方式以及類型的注重,通過科學原則的落實促進信用制度作用的更好發揮:第一,統一規劃。在我國建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建筑市場信用制度的建設,避免存在重復建設以及管理過于分散的情況。需要在前期進行科學、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對統一的建設方案進行制定,保證不同行業以及地方都能夠保持相同的步調,共同對該制度建設提供支持與努力;第二,分部實施。制度不是一件小事,將直接關系到社會利益的分配,當制度出臺之后,立即要求整個社會都作出一致性協議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在市場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盲目的改革也將具有著較大的風險以及波及效應。對此,在信用制度制定完畢后,則可以在我國部分省市首先進行試點,通過試點過程的經驗總結,結合已有經驗按照分部、分階段計劃的方式在全面逐漸展開;第三,政府導向。對于建筑信用制度來說,其可以使用誘致性制度變遷以及強制性制度變遷兩者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在該模式中,政府是對該制度的重要推動者以及倡導者,在政府導向作用的指引下在市場中進行運作;第四,協調配套。制度無論是創新還是落實,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此,在保證制度具有良好科學性以及創新性的同時,也需要保證建筑信用制度同其他不同制度間能夠具有良好的協調性以及配套性,以此使建筑市場信用制度能夠形成一個協調配套、功能全面的系統。
3 建筑市場信用機制的總體設計
4 建立建筑市場信用機制的具體策略
4.1 完善信用管理法規
目前,我國在建筑信用工作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具有著非常不成熟的特征,很多工作還是需要政府進行牽頭與引導。而隨著信用管理工作迫切性的提升,我國也需要能夠盡快地對信用管理協會進行建立。并充分聯系我國建筑市場實際,根據該行業未來發展的特點以及需求對市場信用管理法規進行建立。同時,由于建筑市場信用的相關要求以及內容都已經滲透在行業管理法規當中,對此,建筑市場信用管理則需要包括有以下幾個層次,即國家建設法律、信用服務標準以及建設部門的規章制度。目前,我國已經對一定數量的法律進行出臺,并涉及到了建筑市場信用管理,對建筑市場中不同主體的義務、權利以及行為進行了規定。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我國目前在相關法律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滯后以及不足,已經不能夠滿足現時期我國建筑行業飛速發展的需求。對此,立法機構則需要積極聯系我國建筑市場信用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的法律進行完善與修改,以制度的科學完善為我國建筑信用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4.2 市場信用數據庫
市場信用制度是指關于信用及信用關系的“制度安排”,是對信用行為及關系的規范和保證,即約束人們信用活動和關系的行為規則。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正式的信用制度包括有關信用的法律(如契約法)、信用管理制度等,非正式的信用制度則包括信用信息、信用觀念、信用習慣等。在信用制度中,信用信息是重要的基礎內容,在建筑市場中,主要的信用信息包括有市場行為記錄以及從業人員基礎數據。在對政府制度建設中重要作用以及地位進行明確的基礎上,可以根據主體類型的不同對信息系統進行分別的建立,如以政府為主體的信息公共披露系統、以行業為主體的自律維權系統、以企業為主體的內控信用信息系統以及以服務為主體的市場服務信息系統等。通過上述不同主體系統的建立,則能夠共同對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建筑市場信息系統進行建立。其中,政府主體系統包括有信用檔案數據庫、市場監管系統以及不良行為公示系統等。其主要包括有建筑從業人員、市場主體的年檢記錄、資質評審以及不良信用記錄等。對于這部分系統而言,需要盡早建立、逐漸完善,并通過建筑市場交易大廳以及工程建設信息網的方式向社會對相關信息進行發布;行業協會主體系統中,所涉及到的行業協會則具有建筑協會、監理協會、裝飾協會以及造價咨詢協會等,即根據協會的不同對不同的維權信息系統進行建立;企業主體方面,則需要通過風險內控系統的建立更好的幫助企業對即將交易的對象進行選擇,以此對經營風險進行減少以及避免,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信用服務系統則具有較強的商業性質,不僅包括有從業人員以及市場主體的行為記錄,還包括有財務狀況、資信評估以及基礎資料等,是一個綜合特征較強的信息數據庫。此外,為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全面性,則需要從以下方面對信息進行獲得:第一,由不同方主體為獲得市場準入所提供的相關資料,如年檢資料以及資質評審資料等;第二,不同統計工作中形成的資料;第三,由市場主體所報送的資料;第四,從稅務、工商以及司法等部門所查詢到的資料;第五,從不同級別建設主管部門獲得的發布信息等。
4.3 市場信用評級制度
在國際范圍內,有很多著名的機構對建筑企業實施信用評價工作,無論是在評級方法上還是評級指標上都處于同一框架之中,而僅僅在個別指標以及行業分析方面對建筑企業的特殊性進行了考慮。同時,在建筑市場中,除了對融資信用以及企業信用情況進行評級之外,項目信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評級內容,不同信用主體如承包商以及業主等,都通過該項目而開展工作。對此,項目信用評級工作也具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以此避免信用能力不足的項目進入到市場之中。同時,企業資質評審同建筑市場信用評級間也具有著一定的聯系,并在具體評價內容以及目的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對于資質評審這項工作而言,其可以說是企業開展信用評級工作的重要基礎,也是行業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一般情況下,信用評級主要是由評級機構以及金融機構對建筑企業的客觀信用以及信用狀況進行評價。對于我國目前建筑市場中經常出現的失信問題而言,則更多的是發生在不同行為主體之間。對此,我國現階段所開展的信用等級工作的重點即是根據該標準對市場主體的信用記錄以及信用行為進行考察與評判。
可以說,從對建筑市場秩序進行規范以及整頓角度出發的信用評級工作具有著較強的強制性以及行政色彩,且在需求動力、評級目的方面都同其他國家具有著一定的不同。對此,在對國外相關經驗進行積極借鑒的基礎上,需要加入不良行為記錄以及行為規范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更好的滿足我國現時期的發展需求。具體實施方面,則可以由政府委托部門、民間機構以及政府主管部門分別開展。為了保障該項工作具有更好的操作性以及可信性,則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好措施的采取:第一,政府方要加強監管,對于提供信用評價不實的評價機構,需要給予嚴厲的懲罰,通過在市場上公開的方式對這種機構的失信行為進行曝光;第二,形成評級競爭機制,避免出現壟斷情況。在對評級制度進行建設的初期,需要通過試點工作的開展選擇少數企業以及評級機構開展評級試點工作,并對評級市場的準入制度進行嚴格與完善。而隨著該項工作的開展,則可以形成一定的競爭機制,促進評級工作的蓬勃發展;第三,加強信用評價人員管理,通過執業資格制度的實行對征信人員的上崗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如果發現其存在失信以及違法行為,則需要嚴格進行查處。
4.4 建立工程擔保制度
在我國現今建筑市場發展中,工程保證擔保制度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手段,是通過經濟手段對建筑信用目標進行實現的一種方式。對于該制度來說,其開展的目的就是要將失信行為的事后彌補轉變為提前預防,以此為基礎促進市場管理能力以及基本素質的提升。對于一個工程而言,其包括有設計、招投標、施工以及質量保修這幾個階段,且在不同階段中都具有相應的擔保如履約擔保、保修擔保以及投標擔保等。通過擔保品種及擔保額度的實現,則能夠對整個建筑工程建設的全過程進行覆蓋,更好的對市場信用情況進行實現。約束對象方面,則主要為業主以及承包商,即通過該制度的實施對建筑的承包商以及業主共同進行經濟制約。此外,我國政府也需要建立起以此為基礎的信用評估機構建設,通過必要布局以及規模的形成促使銀行、保險系統與建設部門合作推行工程保證擔保制度。
5 信用機制在建筑市場中的應用效果
自從建立信用機制以來,一部分建筑企業的信用缺失行為被公開曝光,這說明我們的信用機制在逐步完善,并且在建筑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全國各省市都非常關注建筑市場誠信建設和資信管理。
5.1 江蘇省加強企業資質動態核查
2013-2014連續兩年,江蘇建筑業企業資質動態核查通過建筑市場信用平臺實施,不僅加快了企業和人員庫數據歸集進度,同時確保了企業動態核查數據的真實性,同時將企業的信用結果應用于招投標環節,2014年4月1日起,使用國有資金投資、國有資金投資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建設工程項目實行招標發包的,建設單位已將企業信用評價結果納入了招投標環節,經過近一年時間,目前全省有11個市已經將信用考評結果應用于工程招投標,共有1339個工程項目(標段)在招標時將施工企業的信用評價結果納入了招標環節。
5.2 安徽省基礎支撐體系初步建成
2015年底,安徽省建筑市場基礎支撐體系初步建成。依托市政務信息數據庫整理和沉淀的154個數據來源、44.2億多條數據,同時通過加大市直各單位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換力度,多渠道征集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數據414萬條,建立信用記錄。
5.3 重慶市建設建筑市場監管和誠信一體化工作平臺
重慶市建筑市場監管和誠信一體化工作平臺于2015年6月18日通過驗收評估,順利投入日常運行,實現了部省建筑市場與誠信信息的互聯互通。該運行一年以來,共有523家建筑企業通過了驗收評估,年末從業人數達到了494.32萬人,全年共完成總產值15.9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1%,保持了較為良好的增長勢頭。
以上三省的建筑市場信用機制建設只是全國眾多案例中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說明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正在逐步完善,諸如上文“建設單位不按工程建設程序辦事、擅自開工建設、違規發包轉包、不正當競爭行為”正在逐步減少,新的規范化的市場秩序正逐步建立,我們所采取的信用機制建設措施的確卓有成效。
6 結束語
建筑市場的繁榮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信用制度建設。信用鏈的良性循環,決不是單個企業(業主或承包商)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待于各市場主體、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輿論的有效監督。這就需要我國的建筑企業、建筑市場監管機構能夠引起重視,共同推進信用體制建設,以便更好的推動我國建筑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玉明.北京市完善工程保證擔保制度的對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41-45.
[2]周其勝.美國建筑工程保證擔保制度及其啟示[J].建筑,2009(05):77.
[3]李文.關于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探討[J].中外建筑,2009(03):102-103.
[4]劉靜,毛龍泉.建筑市場信用信息供給不足的機理及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2):155.
[5]程麗紅.淺談如何加強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J].建筑市場與招標投標,2009(02):99.
[6]張建雋,張力明.論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的建立與管理[J].山西建筑,2009(17):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