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翠
摘 要:長笛演奏中,風口是氣流轉換成聲音的重要關口,其大小厚薄、寬窄的變化是無窮的,風口稍有變化,氣流的方向、形狀、流速、力度、密度等都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引起長笛的音高和音色隨著發生大的變異。
關鍵詞:長笛;演奏;音色
中圖分類號:J6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124-01
對于一個長笛演奏者來說,要掌握一個非常好的音色是極為重要的。要想吹出優美地音色,就必須具備一個好的嘴唇條件、一個正確的口型、一個正確的呼吸和一個正確的顫音。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闡述怎樣將長笛的音色吹得結實、圓潤、透明和剛柔。
一、風口對音質的影響
長笛的音域較寬,在長笛演奏中需要風口在音樂的進行中隨時進行精細調整。由于風口是受聽覺和嘴部有關肌肉調整和控制的,并且長笛風口的面積很小,可調整的幅度不大,在調整風口時要考慮各個音區音質的統一。因此風口的變化十分精確,必須要有敏銳的分辨能力及嘴周圍肌肉的高度靈敏性。氣流從兩唇之間風口吹出來時,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氣柱,這個氣柱沖擊長笛吹孔的前沿“撞擊壁”就發生振動,然后振動笛管內的空氣而產生聲音。風口的形狀決定氣柱的形狀,而氣柱的形狀影響聲音的形狀。如果氣柱又窄又薄,音質就不會飽滿,只能發出尖噪的聲音。反之氣流如過寬過厚,則既浪費很多氣息,聲音也發散,必須要與樂器的氣孔比例適合,過小過大都不利于獲得良好的音質。風口的大小在高、中、低音區中,要有所差別,但也不要過于懸殊。從演奏法上來看,風口形狀必須要有所控制,不能有明顯的差別,這樣才能保持各音區音質的統一,雖然風口是控制各音區音高和音質變化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然而在實踐中,某些長笛演奏者,卻過分地依賴風口的變化這一手段,吹高音風口突然縮小,吹低音又突然放大,這不僅造成了演奏大跳音程音不準,發音吃力,而且音質反差過大高音區尖噪淺薄,低音區空洞無力。
二、唇在笛口上的位置
長笛笛孔一般分為圓、橢圓、長方和卵圓形等。各種吹孔的形狀面積不等,音色特點各有所異,而嘴唇在吹奏孔上所占的位置,卻是關系音質好壞的關鍵。長笛笛口的寬度一般在10.1—10.6MM之間,在這個十分精確的距離內,唇在上面壓的位置稍有變動,將使音質發生很大變化。試吹一個長音(其他條件不變)從后向前移動下唇位置時就可發現,音由寬到窄,由亮到暗,由緩到急等變化,經過多方面試吹可發現,吹高音時留笛口小,好發音,但過小則音窄,甚至發不出音來。留笛口大,音寬,但必須加大氣流,笛口過大音虛而散。在低音區,留笛口小容易集中,但無力度,音量小,留笛口過大,則音虛,加大用量會堅實有力。弱奏時笛口小好控制,笛口大難控制:強奏時笛口大聲音堅實有力,笛口小尖噪。總之吹孔大小變化,對音質的好壞與變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而笛口大小,又是相對而言,難以斷言哪種好。必須根據客觀條件和音樂的需要,再配合風口、氣流角度等其他手段,從產生的效果來判斷。吹孔過大或過小,在正確情況下自然不好,但更要防止任何突變,以免破壞長笛各音區音質的統一。初學者通常很注意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但在演奏中間,往往不自覺地將唇向前移,雙唇向中間擠,因為這樣好控制省力,尤其在遇到較難作品時,由于技術上的負擔,來不及聽辯聲音,因此,常是越吹越窄,一有大跳音程便只有氣聲而無樂音了。一般來說,在正常情況下,唇壓吹孔比例在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比較適宜,但不應刻板,還是應從聲音效果出發。另外,長笛的發音是用“氣簧”即在吹孔邊緣吹,氣流不是封閉的,氣流的方向全靠唇控制。這樣,就有一個方向、角度問題,氣流從笛孔前沿分開均勻地通過,才能出現良好音質。但吹奏角度不宜千篇一律,而應因人而異,唇厚唇薄,在笛孔上形成的自然角度不一樣,不考慮具體條件,盲目仿效別人,良好的音質就難以出現。此外,唇的厚薄在風口與吹孔前沿應有差距,雖然這個差距極小,但在實際演奏中氣流的流量力度與控制,區別還是很大的,演奏者不經過努力,是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音孔最佳位置與角度的,即使固定了好的位置,形成了好的口型,吹出了純正的音質,也只是成熟的演奏者走完的第一步,至于利用吹孔這一手段靈活配合氣息、風口等其他因素,當是更高一層的問題。
總之,自身的優越條件是長笛演奏者演奏出優秀作品的關鍵,好的音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口形的影響。良好的口形是指演奏者的上下牙齒整齊,沒有高低不平的現象。而且當演奏者的臉部呈現出微笑的狀態時,嘴角能夠力量均衡地與牙齒貼住。同時長笛演奏者的上嘴唇與下嘴唇要保持一致,上下嘴唇合在一起,中間的縫要成一條直線狀。演奏者口風的大小是由吹口決定的,口形是通過嘴唇和面部的肌肉實現的。在進行音樂的演奏時,吹奏要用力均勻。如果一個長笛演奏者的牙齒參差不齊,上下頜無法咬合,那么他能夠演奏怎樣的樂曲來呢,良好的音色更是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1]黃宇.長笛演奏音色的處理[J].藝海,2015(05).
[[2]冷雪峰.試論長笛演奏的音色變化[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