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銘
摘 要:論文研究著眼于高校藝術設計不同于美術學的專業特點,探討在中國畫課程教學中以繪畫賞析與實踐操作兩者并行為主要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的中國畫技法傳授,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了解,理論結合實踐,增強學生對傳統繪畫的鑒賞審美能力和技法能力。
關鍵詞:以線造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212;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216-01
從古至今,對中國繪畫基本語言形式——“以線造型”是中國繪畫形式的基本語言方式,中國畫的線條造型具有悠久的歷史過程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從原始社會的圖騰造型開始,數千年來,中國繪畫始終離不開“線條”語言、離不開“意象”意識。唐代畫家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绷⒁忭氁揽吭煨停煨晚毬鋵嵉接霉P,中國畫用筆主要指的是用線。不同風格線條的可以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感受。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運筆勻細柔美,線條排列綿密,有嫻淑柔和的感覺,與宋朝梁楷的“減筆柴棍描”簡率硬郎的感覺有很大差異,它們表現的思想情感的狀態也不同。另一方面,畫家在運筆走線的過程中,灌注個人的思想情感、當時情緒與線條之中,達到抒情、暢神、寫意的目的,進而表現出繪畫個性特征,審美理想與人格氣質。這就是古人所說:“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畫如其人也”。畫家在用線的過程中同時體現了對客觀形象概括、提煉、變形的意象造型觀念,這種抽象的線條與藝術家創造的意象造型相結合,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正是中國繪畫造型規律的精髓。
然而,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之風愈盛,歐美藝術、蘇聯藝術不斷沖擊排擠著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力,當下的現狀是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看不懂本民族的繪畫,品味不到傳統藝術造型的精髓,長此以往,情況不容樂觀。改革開放后,美術學院的繪畫專業普遍開設了線描課程,傳承與發揚著中國畫藝術的優秀傳統。但是在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體系中,關于中國傳統藝術的課程傳授普遍存在著教學課時短,教學內容狹隘,教學效果不佳的等問題。目前,藝術設計專業中國畫基礎課程的教學課時不超過48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工筆重彩”。這些內容的選擇一般只講授中國繪畫的基本技法與程序,對深層次的形式法則與藝術精神很少涉及,對中國畫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價值與途徑講述不夠。造成學生對繪畫技法的認識與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對技法的進一步掌握也是不利的。針對以上問題進建構適合于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國畫課程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在教學時間與教學過程上都具備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五點拙見。
1.針對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不同于美術學的專業特點,開設的中國畫課程教學可以繪畫賞析與實踐操作兩種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的中國畫技法傳授,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傳統繪畫的鑒賞審美能力。同時,在教學方式上突破室內課堂的拘束,增加課外輔導、到社會文化機構參觀學習、利用網絡收集資料、上微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效率。
2.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不僅是藝術技能的傳授,更多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思想境界。通過專題講座式繪畫賞析課程,有針對性的解讀重要的繪畫理論問題,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學習中國畫“以線造型”語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軌跡,分析其背后深刻的哲學思想根源、工具材料的特性、以及書畫同源等問題,使學生對中國畫的“線性藝術”與東方式的“意象造型”有一個比較完整地認識與理解。
3.研究中國畫“以線造型”語言的形式法則問題,將中國繪畫用線理念與西方繪畫中使用線條進行比較分析,以辨別中西方用線造型不同的理念與方法。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藝術的認識與興趣,在藝術設計創作中能融合本民族的藝術基因,將有利于中國藝術民族化,是中國中國藝術設計專業得以發展的文化根源。
4.中國畫的線條語言形式的技法發展地最為充分,其筆法技巧發展出最基本的“點、鉤、皴、擦、染”技法,人物畫有典型的“十八描法”、山水畫有數十種“皴法”,加上中國書法線條審美意識融入繪畫之中,使得線條在造型上有著旺盛的藝術表現生命力與無限的發展空間。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以工筆人物、花鳥畫為對象,研究“以線造型”技法中“鉤勒”與“暈染”技法;以寫意山水畫為對象,研究“以線造型”技法中“皴擦”與“點染”技法。
5.中國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民族化問題。在分析現代藝術設計作品中如何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合理應用中國繪畫的藝術元素,幫助學生創作出兼具傳統與現代意義的上乘作品是開設中國畫課程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M].北京:三聯書店,2000.
[2]趙權利.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材料、工具史綱[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6.
[3]周益軍,寧丹華.中國山水畫技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