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
摘 要:體育教師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師,他們是非專業基礎知識的授課者,但也絕非僅僅是幫助學生鍛煉身體、教會學生對體育知識有基礎的認知、示范動作等的教學者和指導者,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當前在新課改的實踐狀況和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無論是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體育課教學目標多元化和教學任務靈活化,體育教師各方面素質的提高便成為當務之急,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的全面、更好、更快的改革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對體育師資提出的高要求。從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為論點,著重論述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現狀并提出有利于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希望對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素質教育
為探索較為合理的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為促進新一代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為完善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提高體育教師職業技能是必要的,多元化培養模式更是重要的。針對高校體育教師水平低、素質低、結構不合理等的現狀,實現教師隊伍的結構優化才是重中之重。教師應將職前培養與職后教育相結合,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適應現代化人才發展需求,培養綜合型體育人才。
一、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現狀
1.培養模式不穩定,治標不治本
近年來,我國不斷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地強調高等院校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教育改革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培養目標不斷被推翻,又不斷被肯定,一直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再者,人才供求不平衡:(1)初等院校向高等院校輸送的體育特長生生源不能滿足高等院校向社會輸送師資的要求,從整體上來說,社會師資不雄厚;(2)高校在為社會培養兩種人才:一線體育教師和學術研究的專門型人才,兩種人才均為供不應求,二者又無法兼顧,整體上來說,人才培養模式不穩定。
2.高校體育教師培養體制不健全,缺乏個性化培養模式
在高等教育階段,高校教學管理機械化,滯于形式,以學分制為主,學分制強制學生修這門課,學生必須課課都聽,每科都修,沒有免修權,只有重修權;學生必須要學年到期才有畢業的可能,幾乎無法提前畢業,彈性小,學生無法跨校學習,學科不綜合、不交叉,人才培養制度不健全、不系統,模式單一化,缺乏個性。
3.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各種資源無法共享
在非義務教育的體育教師培養階段,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院校間沒有利益共享和資源共享,沒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人力、財力、物力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經費不足,制約了人才的培養與發展。
二、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優化策略
1.明確、細化體育教師培養目標
分層次定位體育教師的培養目標,顯示本科、專科、中專院校對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體育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本科層次的體育教師師資培養目標要求應更高,教育理論素養和實際從教能力要更高,細化對體育教師的培養目標,不能一概而論:對所有學生的教學目標都是如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素養等。在體育類特長生中,實施個性化教學,如長跑、短跑、籃球、足球等各方面的特長生應指定具體教師進行師徒傳授式訓練,教學相長,培養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師德、教研能力,制定可實操的測評方案,考試測評方式不再單一,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全面素質的要求。
2.科學設置教學課程
以培養目標為課程體系設計和課程標準確定的依據,體育教師師資應以術業有專攻為主,其他課程教學為輔助,強化體育學科,兼顧其他學科;系統構建課程形式,專用學科必修(實踐),通用學科選修(理論、技能、實踐),如體育專業理論知識必修,并多以戶外教學作為實踐示范、外語(英語)口語、聽力強化、計算機教學應用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管理為公共課,以適應現代化雙語教學和多媒體教學,不求加深,只求拓寬,給學生增長見識,統一、靈活地實施教學課程,拓寬領域,提高體育教師水平,開發現代化教育技術,實行多元化教學,調整教學目標,掌握并遵循體育教育培養規律,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提高體育教師品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科學定位、設置體育教學課程,積極探索和實踐體育教師培養模式,變革高校教育教學觀念。
3.職后教育有序發展
在全區、全市開展體育類教師培訓活動,推進青年教師研討、構建有效培養體系,學校為教師提供技術條件,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進行網上遠程培訓,全方位、多層次學習,培養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教師師德,用多種方式培養體育教師從教能力,加強體育教師師資建設,有效開展職后教育,運用職前教育理論,職后教育積極實踐,二者要協調。
總而言之,科學的、進步的、完善的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才能滿足素質教育實施要求。體育學生職前教育需要高校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學院之間共同合作,利益共享,資源共享,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有效推進各項合作機制,健全人才培養制度,實施個性化、差異教學,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力度,體教結合,完善體育設施(軟實力),穩定、明確、細化教學目標,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為體育教師培養提供軟實力。
參考文獻:
李麗.我國體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5(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