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林
摘 要:小學時期的美術教學對于學生意義非凡,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然而,美術教學除了以上作用外,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現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學生很容易出現自閉癥。一方面,有的學生不善交流,因此一旦在孩子身上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孩子也不愿同家長、老師或同學訴說,而是深藏在心理;另一方面,有些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或常識,可能對于一些身體上的反應會感到羞愧,或者是錯誤地理解了老師的某句話,從而產生恐懼。類似于以上情況,久而久之,會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較大的困擾,從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比如自閉、抑郁等,這就需要引起老師的高度關注。主要從繪畫治療角度入手,探討美術教學對于塑造學生健康心理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心理問題;美術教學;繪畫治療;心理健康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1.交流能力較差
小學階段作為社會化的開始階段,學生對于如何適應這個世界還沒有清晰的概念,也不知道通過主動改變自己去適應外部環境。同時,對于如何同別人尤其是同輩群體相處,也處于探索的過程中。因此,當孩子與同學發生一些矛盾或不愉快時,內心受到了傷害,有時會歇斯底里地發泄,但是作為發泄的懲罰,學生會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或指責。在更多情況下,學生便不知道該如何去恰當地表達出來,因此有些不善交流的學生就會傾向于將悲傷掩埋在心底,不向別人提起,時間久了,自然也不喜歡同別人交流,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抑郁。
2.內心脆弱
一般來說,除去少年老成的一小部分人以外,一個人心理防線堅固程度是隨著年齡而不斷增長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還太小,一般為6~8歲,人生閱歷還尚且太淺,因此在受到同學的冷落或老師的批評后會感到有些接受不了,從而在內心否定自己,感覺好像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有的學生可能大哭一場就什么都解決了,但是對于一部分內心脆弱的學生來說,就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低迷的狀態,直到遇到真正令他開心的事為止。所以,老師要注意觀察,格外注意這種類型的學生,在進行批評時一定要掌握好尺度,盡量不要傷害到學生的內心。
3.內向的性格
什么樣的孩子都有,有活潑好動的學生就一定有內向的。學生內向的性格會讓其長時間與外界處于半隔離的狀態,專注于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從而變得很敏感。敏感的學生會過分注意細節,苛求完美。而當其他人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時則會感覺不被尊重,從而產生很多其他人無法理解但是當事人卻覺得再正常不過的想法,從而造成人際關系上的困擾,失去很多朋友,陷入抑郁的境地中。
二、繪畫治療的方法
當部分小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應該如何處理呢?老師明明能夠看出來一個孩子在一段時間內情緒很低落,發現問題后與之單獨交談,孩子如果愿意向老師傾訴,把自己的悲傷難過告訴老師,老師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自然可以圓滿解決。但是如果孩子不愿意說,則需要采取進一步的措施。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種判斷孩子心理健康與否程度的方法叫做“繪畫治療”。即通過觀察孩子作的畫來判斷孩子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老師可以采取這種方式來對孩子的心理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簡單來說,主要的方法就是給孩子一張A4紙,讓孩子在正面和背面分別畫出自畫像和自己心目中的“有房子、樹木和人”的畫面。自畫像代表對自我看法、認知、期望等,房子代表家庭,樹代表理想,人是對自我的現實反映等。通過自畫像以及各種意向來判斷孩子的心理狀態。
在不打擾正常的美術教學的基礎上,班主任老師可以委托美術老師以一種恰當的理由,讓學生畫以上的兩幅畫,從而來進行分析。
三、美術教學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通過“繪畫治療”的方法,獲取了孩子內心世界的現狀,老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孩子的心理問題。這樣,在老師掌握一定的“繪畫治療”的基本知識后,接下來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找孩子交談,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引導學生,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問題,老師然后進行開導,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另外,就算不使用心理學方面的“繪畫治療”方法,美術教學本身也可以改善學生消極的心理狀態。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本身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學生在自己畫畫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種神圣與偉大。想想那些偉大畫家的作品與作品本身帶給人的鼓舞,從古典主義流派到現代主義流派,千百年間的變遷,如長河一瞬,最后只留下了最經典、最偉大的作品,再回過頭想想自己的這點悲傷又能算什么?還是忘掉憂傷,盡情地徜徉于藝術的海洋中吧!
總之,美術教學可以帶給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很多收獲。(1)它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還可以鍛煉美術的繪畫功底,學習了美術史,可以更好地從多種不同的角度觀看美術作品,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這是最關鍵的,可以讓學生日后成為一個有良好審美情趣的人。(2)它可以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讓學生處于一種比較開心的狀態,以緩解抑郁的心情,促進學生心理健康。(3)繪畫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改善或解決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6-28.
[2]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46-4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