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斌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在農村中學教了16個年頭,深深地感覺到與城區相比,農村中小學的英語教學遇到的困難遠大于城區學校。由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英語教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與城市相比,差異顯著。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出現了教與學的矛盾。
目前來說,農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脫節,還有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減少,教師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式的單一,是造成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落后于城區學校的主要因素。作為農村學校的英語教師,針對這些不利因素,我認為要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因地制宜,趨利避害,創設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讓農村的孩子在優越的條件下,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輕松愉快地學習并逐漸愛上英語。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駕馭教材的能力
農村英語教師在教學時,大都采用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這直接影響著英語教學的效率。因此,老師要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整,把一些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提前或推后。比如,在學生剛接觸英語時,我們暫且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學習什么單詞、句子,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把“stand up, sit down. 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這一環節提前,這樣的設計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在課堂上營造貼近生活的情景,使課堂生活化,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探究新知,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要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英語是一種很活潑的語言,英語學習應是快節奏、帶有動感的,教材的設計也注意到這一點。比如,有音樂伴奏的lets go和lets chant等。為了適應學習內容的靈活性,把英語教學變成開放民主的交流現場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教師自始至終都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學時,以話題為核心,多給學生各種口頭練習及聽力練習的機會,讓他們腦、口、耳并用,并將平常的簡單對話運用到肢體表演中,使他們對所學知識能有比較深入的理解,通過大量的實踐,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音、語調及簡單會話的能力,盡量多感知初級語音語調。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各種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鼓勵他們多說一些自己能說的英語,不要怕說錯,并通過視、聽、說、玩、唱、讀、戲等趣味性活動,使學生盡量多接觸語言材料,充分地參與課堂實踐,逐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也可以在教學中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行、成組等形式的活動,使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課堂實踐,培養初步的語感。
三、要重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寬英語學習的渠道
我們要把英語教學從有限的課內時空擴展到無限的課外,充分發揮農村天地廣闊的特點,利用感性認識進行課外教學,將英語真實地融入生活,遠離課堂,但又不脫離課堂,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累進行有效遷移,通過認識一草一木、一水一景,強化學習效果。例如:“老師,騎馬用英語怎么講?”一位學生指著身邊路過的馬車詢問老師。老師說:“ride on horseback”“我們 by foot”吧!”不愿騎馬(by bike)的同學這樣說。“錯了,應該是 on foot”老師給予糾正。就這樣,學生與老師在戶外隨意交流溝通,不僅消除了課堂中的拘束,也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產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四、呼吁政府進行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城鄉教育的差距已是社會不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先進的教學設備、良好的教學條件和優秀的師資使在城里就學的學生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而農村學生由于教育教學條件的落后和師資力量的薄弱,不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就近入學,導致相當多的農村學生的家長千方百計,不惜花費金錢使自己的小孩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擇校生”問題已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城鄉教育的差距導致城里的學校擁擠和農村學校資源的浪費,而英語教育質量的差距是反映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方面。
不管教育怎樣發展,如何改革,教學始終都是學校的中心工作,無論是在城里還是農村,今后我們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推行“新課改——開放性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做到:允許學生插嘴、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寬容學生的缺點;抓緊、抓細、抓實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做到“計劃制訂嚴實,領導示范落實,骨干培養扎實,執行方案求實,督查指導務實”;杜絕“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的虛假現象。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方法為中介,以能力為目標。突出重難點,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講精練,不以講代練;突出思維訓練,不滿堂灌、滿堂問;突出學法指導,不加重課業負擔;突出教學效益,不搞全面補課;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
參考文獻:
杜春香.淺談農村中學英語口語教學[J].池州師專學報,2002(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