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功武
摘 要:新課改下,多媒體在很多學校有很廣泛的應用。對于新型的多媒體教學來說,它具有多樣的授課方式,不僅能夠展示出大量的知識內容,還能播放聲音與視頻,這極大地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高中化學實驗較多,內容包含各種方程式的轉化以及分子的結構與性質。此外還要完成許多化學反應的記憶,這給本來就學習繁忙的高中生增加了許多負擔。教師備課及課堂上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動教學;多樣教學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網絡的運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離不開網絡。在高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中,會有許多經過實驗以后得出的結果,如果都讓學生去做實驗,必定會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教學可以解決教師的這個擔憂。因為多媒體可以播放視頻,在一些化學實驗中,學生可能不太了解整個實驗的過程,以往的教學只能學生或者老師自己動手,但是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教學視頻,既生動形象,又達到了完美的教學效果。
由于許多高中學生學習壓力大,在課堂上死板單調的教學,就有可能造成學生反感高中化學學習的行為,從而導致其失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新課程要求教師要適應新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師在講臺上講一節課的教學習慣。因此,新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是大多數教師首選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結合了現代教學的特點,與時俱進,同時簡單方便,使教育與現代化接軌。
一、多媒體生動教學
多媒體被許多教師應用于高中化學課堂,多數是由于它能夠生動形象地教學,在高中化學課堂中,有大量的化學知識、實驗的過程與結果,教師在個人講解中很難描繪出整個實驗的動態過程,多媒體的運用恰恰彌補了這一教學的缺點。例如,教師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時候,可能對整個反應的過程不能詳盡地描述,這時使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相關的實驗過程或者動態的模擬過程,就能生動形象地表達整個實驗的進展情況,同時通過這種動態圖形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記憶整個化學反應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學習高中化學的興趣。
二、多媒體實驗教學
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實驗,對于高中化學來說,許多結果都是在進行實驗之后得出的結論。沒有實驗,就沒有證據,也就自然沒有結論。因此,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有限的時間就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求知欲。對于多媒體來說,由于操作非常簡單,又具有大量的網絡教學知識,這樣對于學習高中化學而言,就會具有非常多的資源和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掌握豐富的教學資料,從而學習得更加全面,彌補傳統課堂的缺陷,讓每位學生享受信息時代下多媒體網絡帶來的好處。
三、多媒體直觀教學
由于多媒體教學能夠展示較多的教學內容,也能夠展示化學中元素、分子、礦石等的圖片以及動態的視頻,所以學生喜歡這種比較豐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自我觀察中就能了解知識。例如,在高中化學中學習分子、離子與原子,許多高中生對這個知識點沒有足夠的興趣,更沒有學習的欲望,在這種學習環境下,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插入這些化學元素的解釋以及相關的知識應用,就會大大增加學生的興趣并有進一步了解這些知識的欲望,從而直觀地學到高中化學中較為抽象的知識。
四、多媒體多樣教學
化學的學習相對較為有趣,因為在化學的世界里包含了許多化學反應,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巨大的幫助。對于許多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課堂中多媒體的使用,教師為了省時省力,大部分時候也會選擇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長期如此,有些學生就會厭倦這種方式,反而變得不再新奇。所以,對于這種多媒體的新型教學方式,實際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在高中化學的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而且也要使用恰當,所以教師不能一節課完全講解知識點,在PPT中完全不展示圖片或者視頻,也不能整節課都運用圖片與視頻來講解高中化學知識,同時在適當的時候也要運用傳統教學,讓學生相互交流一些化學反應的現象或者知識點,這樣勞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多樣化教學方式中學會學習,從而學好高中化學知識。
總之,現代的教學離不開多媒體,多媒體無論在教學還是在工作方面都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因此,用好多媒體對我們有積極的作用。在高中化學的教學方面,許多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化學知識,使學生在歡樂與輕松中直觀便利地學到許多教師提及不到的知識,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欲望、加深學生的知識鞏固、營造有效率的高中課堂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文濤.試論高中化學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S1):282-283.
[2]張宗俠.高中化學多媒體教學之探究[J].成功:教育,2011(16):223.
[3]陳名恭.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探索[J].科技資訊,2007(36):162.
[4]李秀芝.對高中化學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1):84-8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