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黎俊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現厭惡學習數學的學生不斷增多,不但學習差的學生厭惡學習,學習好的學生也厭惡學習。學生缺乏創新意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及神創造能力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首先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因此,我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能否嘗試一下把班級看成一個研究室,把每個學生當做一位研究員,把要學習的知識點看成一個研究課題。研究開始時是在部分學習好的學生中嘗試,在復習課中嘗試,把要復習的內容作為一個課題讓學生進行探索規律,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學生厭學數學的原因及表現
1.上數學課就困,看見數學題就煩
這類學生產生的內部原因主要是基礎差,數學學習出現了漏洞沒有及時補上,出現了學習障礙。小學的分數不懂,四則運算不會,初中有理數的一些知識無法學習。一些學生說:“對數學題的那些符號我總感到奇怪無比,越看越糊涂。”外部原因是傳統教育的惡果。
2.對數學有恐懼感
聽到數學就害怕,不想涉足一步。這類學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兩種偏見:一種是對數學有偏見,認為數學太難、太枯燥、太抽象。另一種是對自己有偏見,認為自己不適合學習數學。因而造成學習數學中的失敗太多,受到教師、家長的批評太多,在數學學習中從未嘗到過成功的喜悅。有一個學生曾說:“我天生不是學習數學的料,在我的記憶中學習數學沒有過成功。別人都說我笨,我讓人瞧不起,因為有數學,做學生都沒有意思了,如果學校砍掉數學課,將會使我愛學習,我將不是被別人瞧不起的人。”
3.沒少做數學題,但成績不佳,所以特厭煩數學
這類學生產生的主要原因與第二種類型類似。教師把學生看成是裝知識的容器,沒有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沒有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把他們只看成學習者,沒有把學生看成與教師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合作者,不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限制了學生潛能的開發。很多學生說:“數學題做了很多,可是考試題又不一樣了,我又不會了,所以感到數學題越來越難。”
4.學習成績還可以,但不喜歡學習數學,迫于考試的壓力不得不學
有的學生說,至今不知除了升學數學有何用。有的學生甚至升學考試一結束首先撕掉數學書,他們為什么如此厭煩數學?我們不難看出,其主要原因是教師重教、輕學,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教育。學生沒有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研究、探索的樂趣。不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沒有看到學習數學對自己成長的巨大作用。
二、學生厭學教學的轉化方案
1.為學生查漏補缺,不讓學生因為學力低而放棄學習
俗語說得好:“娘生九子各有不同。”學生因為認識上的偏差,原有的學習態度和方法都可能給他們現在的學習帶來影響,因為原來的認識不到位,基礎差,基本功不扎實,學習跟不上更是對他們自信心的打擊。此時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領路人,不應該是一個監督員。我針對這種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采取分層教學法,讓不同的學生都有適合他們的學習任務,學生有事情可做了,就不覺得課堂沉悶了,同時在他們完成作業時,及時反饋他們的成果使他們有了成就感,課堂就吸引他們了。
2.消除學生的恐懼感
只有學生對數學沒了恐懼感,學生才會對數學有親近感。怎樣消除呢?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趣味性,排除學生對數學的錯誤認識,知道數學的生動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點,并給予肯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天分,不再貶低自己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3.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地方,但終究是學生的天堂
這就要求老師不要把學生當作是知識的容器,一個勁地往里灌,這不僅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對學生的心理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老師教的學不會感覺對不起老師,考試考不好又覺得對不起家長的付出,所以有些學生就只好選擇輟學在家,覺得在家幫家長做些事還心安理得些。那么怎么辦呢?我就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的精講相結合,讓學生發揮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就是知識的內化過程,這時候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己的,但由于學生的能力有差異,學生的思維總存在一些缺陷,所以教師的點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讓學生的知識成為完整的知識鏈是實現這一過程的最佳選擇。
4.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是學好數學的關鍵
學生認識不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學生學習數學缺乏動力的原因,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尤為關鍵。首先,讓學生去了解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事例,初步了解數學的作用。其次,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事,如統計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等,讓學生真正知道學習數學的作用。最后,讓學生時時處處地在生活中學會應用,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得到了充分的激發,數學自然也就不難學了。
總之,要克服學生學習數學的厭倦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識的應用指導也不容忽視,知識的最終歸宿也就是實踐,實踐出真知。
參考文獻:
高嶺悅.初中生數學厭學的成因及解決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