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摘 要: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化培養策略的研究,是新時期體育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表現,對學生體育技能的學習與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學生;個性化培養;策略
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學生個性特點的培養,很多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易于出現學習興趣較低、體育技能學習質量較差等問題,不利于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可持續開展。新課程背景下,需要創新初中體育教學模式,注重挖掘初中學生的個性特點,真正做到展個性,促發展。
一、因人而異,樹立個性化的體育教學理念
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個性化培養,是基于初中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模式創新表現,能夠有效改善傳統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體育學習參與興趣較低等問題,真正使學生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體育學習的樂趣。
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秉承“因人而異”的思想,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實際體育學習能力、身體素質,設計個性化的體育教學理念,使初中學生的身心均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
由于個性特點的差異,很多學生性格較為內向,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參與體育互動活動,還有一些學生由于身體素質較弱,體育活動參與的時間相對較短。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特點,教師可以制定差異性的教學目標,比如教師可以制定“金字塔形”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指導初中學生學習“三步上籃”這一籃球技能的時候,基礎層目標可以是使每位學生都能夠掌握“三步上籃”的方式,保證學生投籃姿勢的正確性;提升層目標可以是提升學生的投籃命中率,使學生不僅能夠學會投籃的姿勢,同時也能夠投中;潛力層目標可以是為學生適當設置一定的障礙或者切換角度,使學生在存在障礙或者多個角度的前提下,仍然能夠通過“三步上籃”的方式投中籃球。
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教學設計,關注對每一位學生的有效指導,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學習活動中,并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使基礎層的學生能夠不斷進步,提升層和潛力層的學生能夠更加優秀,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發展平臺。
二、因材施教,融入個性化的體育教學方式
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即結合初中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指導。教師可以將個性化的體育教學模式融入其中,在充分激發每個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同時,彰顯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好課堂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
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的設置更應突出多樣化、協助性、趣味性特點,使初中學生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熱身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播放一些動感十足的音樂,比如學生所喜歡的歌曲fantastic baby,《小蘋果》等,將音樂與熱身運動完美融合,激發學生的熱身興趣,也能夠使學生積極投入熱身活動中,為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有效的課前激趣能夠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初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足球射門這一運動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學生:“你們最喜歡哪一位足球明星?”“同學們,你們知道‘大空翼嗎?”等等問題,學生所熟悉的事物能夠快速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在學生紛紛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通過“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學幾招‘大空翼的射門技巧”等話語引入課堂教學活動。
做游戲是初中學生的愛好,每個初中學生都喜歡游戲活動,針對初中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在指導學生完成對足球射門技巧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以11人一組劃分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安排幾名替補選手,按照正規的比賽流程組織學生進行競技比賽。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所學習的足球知識充分運用于其中,明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教師也能夠通過比賽活動明確課堂教學方向。
三、因學而導,構建個性化的體育評價模式
評價活動是個性化體育培養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以鼓勵為前提進行評價,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你這堂課表現得非常好,希望下次你能帶給老師更多的驚喜”等話語進行評價,保持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比如“你的投籃水平較高,但是下次需要注意一下彈跳的力度”等話語,針對性地點評學生實際需要改進的地方,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通過個性化的體育評價模式,能夠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并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以最好的狀態參與體育活動。
展個性,促發展是新時期背景下體育教學的重要要求,教師可以通過因人而異,樹立個性化的體育教學理念;因材施教,融入個性化的體育教學方式以及因學而導,構建個性化的體育評價模式等方式,突顯學生的個性特點,并能夠使學生樂于學習體育,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真正展現體育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魏祥軍.淺談個性化教學[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下[C],200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