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不斷的增強。面對社會深刻轉型、思想日益多元、技術不斷變革、各種社會心理問題不斷涌現的宏觀形勢,深入研究和把握大學生自身及其組織的特點,開展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對新時期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事關重要。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其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不斷的增強。大學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社會深刻轉型、思想日益多元、技術不斷變革、各種社會心理問題不斷涌現的宏觀形勢,深入研究和把握大學生自身及其組織的特點,開展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對于新時期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健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思想文化陣地的地位鞏固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和諧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
1、思想活躍開放
思想活躍開放,有利于學生擺脫陳舊落后思想觀念的束縛,培養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團結的作風;有利于大學生大膽吸收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切有用的知識;但同時,我們又應該清醒地看到,面對開放的環境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思想活躍開放也會給大學生帶來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行為選擇上的困境。比如在“全球一體化”的思潮影響下,一些人國家觀念淡薄、民族虛無主義情緒抬頭,這些對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尊心的培養帶來了不少新的問題。因此,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如何引導他們正確地區分敵我、分清良莠、辨別善惡美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2、競爭意識強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社會資源主要通過市場機制,以競爭的形式實現合理的配置,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已自覺不自覺地被賦予‘競爭者的地位參與形式多樣的競爭。在只有參與競爭才能獲得機會的今天,青年的競爭意識變得越來越強烈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代青年大學生在參與社會競爭的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困難與問題,工作環境、經濟生活條件、自身能力素質等因素難以適應競爭的要求,這些困難與問題造成思想上的困惑、行為上的迷茫正成為影響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此外,一些青年大學生當中還存在著競爭目的不明、方式不當以及不能正確對待競爭結果等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鼓勵青年大學生積極參與競爭的同時,要主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引導他們參加正當的競爭活動,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與發展現狀,把解決實際問題與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實際的效果。
3、崇尚務實的行為方式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將人類社會這列巨大的列車送入知識經濟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在經濟、國防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越來越圍繞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展開,誰有實力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占優勢,誰就在發展上占據主動地位。這種發展格局對于我們國家和我國青年大學生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使青年大學生出現崇尚物質力量、輕視精神力量,追逐物質創造、輕視政治方向以及人們自身品德修養的傾向;因此,如何在教育、激勵當代青年大學生務實進取的同時又能加以正確的引導,無疑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回答的嚴峻課題。
4、思想差異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校園,熱愛科學、崇尚知識、積極向上、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主流。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成、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高校的道德教育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新情況:如有的學生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這些問題的出現盡管只是少數,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在當前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中,更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著力解決的一個方面。
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舉措
1、確立“德育首位”的原則,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在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也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方面是個性的張揚、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方面是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思想傾向的出現;在價值取向上既有效率意識、競爭意識、自立意識等時代特點,又在某些方面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道德上的“盲區”。對此,我們要確立德育首位的原則。因為在學校教育中德育具有相對獨立的地位,起著主導和保證作用。作為社會主義的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改革開放,擁護四項基本原則,所以,高校各級黨的組織,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們,必須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不懈地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不斷地灌輸到他們的頭腦中去,不能把嚴肅的道德價值的選擇權,不負責地交給并無恰當的選擇能力的受教育者。放棄這個陣地,就是放棄了教育者的職業良心,就是否定倫理學在培養人的道德素質、提高人的自我完善能力、改善社會風氣方面的重要作用。
2、確立“以德治教”的教育思想,將道德教育滲透學校教育各個環節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指出:“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备叩葘W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的使命,所謂“合格”,不僅是指身體健康、知識結構合理、具有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健康。所謂道德健康,包括對社會、對他人有一種正確的態度,能與人合作和相處,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把權力和義務結合起來、把維護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履行自己應盡的社會義務,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將“小我”融入到國家和集體“大我”中去,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為社會盡職盡責。因此,我們要在大學生中大力提倡“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大學生同時是社會的公民,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教育是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中要把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建設要求和二十個字的具體道德規范融為一體,貫穿道德建設的全過程。要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點規劃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將其融入到高校的校紀校風建設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
3、確立全新教育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推進素質教育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使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
(1)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在應該教育的模式下,我們的教育制度在人才的培養上,注重學生的分數,而輕視對學生特長和潛能的開發,輕視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輕視對學生的道德養成。高分低能、高分無德的“人才”時有出現,這不僅對學生本人以后走向社會及全面發展埋下了不健康的種子,而且也給社會帶來了隱患,“高材生”心態扭曲、瘋狂報復他人和社會,博士利欲熏心、高智商犯罪,諸如此類的報道經常見諸媒體。我們在為這些“人才”扼腕惋惜的同時,不能不反思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觀念。也就是說,不正確的人才觀不僅會浪費教育資源,步入人才培養的誤區,而且會衍生許多社會問題。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2)要將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確立“以德治教”的教育思想將道德教育放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求我們將教育的視野從智力領域擴大到非智力領域。不僅要教給學生們如何為學,而且要教給他們如何做人;要培養他們具有愛心和社會公德,使他們首先成為能夠與人相處、積極協作、助人為樂、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3)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既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也有利于大學生政治思想的成熟,它以活動為載體,將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內容寓于活動之中,使大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覺悟。它既注重大學生人格群體化的塑造,又為個性的顯現和發展提供機會和空間,使大學生在接觸社會、體驗社會、增長才干的同時,加快自身社會化的進程,這對于獨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大的大學生群體來說是尤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