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蘇丹

【摘要】《會計學原理》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會計工作的實操性和應用性,高等院校應培養適應社會需要、適應企業需要、適應崗位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因此如何在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記賬水平,為其順利踏上工作崗位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會計學原理;實操能力
縱觀各大人才招聘現場及企業招聘信息,不難發現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大致如下:首先,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強調準入門檻,也是國家規定的上崗證;其次,要有2~3年會計從業經驗——強調實操經驗;同時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協作能力——強調職業操守。大多數企業都不愿意用新手,也不愿意培養新手,而是希望招進來的員工能馬上進入工作狀態,投入工作崗位。如何培養適應社會需要、適應企業需要、適應崗位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是高校會計教育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本次研究通過對全體在校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為結構型封閉式調查問卷,輔以結構型開放式問題的回答(如建議或看法),問題形式主要有是否式和選擇式兩種。主要調查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調查結果可知:大部分學生對會計專業課程感到枯燥,而且覺得比較難于理解,對老師的傳統教學方法感到不適應。主要集中體現為:
1、教學方法單一
《會計學原理》課程在很多高校仍然延續著一塊黑板、一只粉筆的古老教學方式,導致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極為低下,與此同時,由于缺乏案例教學,講授內容顯得較為枯燥,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2、忽視實踐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僅由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教學,學生由于沒有企業的實踐經驗,對有關單據的傳遞、會計核算流程、會計檔案的裝訂等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學習起來會比較困惑,也容易走神,不知所云。
3、教學目標不明確
現在仍有不少高校的教師對《會計學原理》的講授采取“滿堂灌”的形式,專注于將理論知識講解到位,而忽視了學生需要學習什么知識,企業對會計相關崗位的要求是什么,不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對自己所從事的課程教學研究不夠。
眾所周知,《會計學原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應著重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實際做賬水平,方便學生日后工作中能盡快適應崗位角色。目前,針對《會計學原理》的教學研究多數都集中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考試方式等的改革,有少數研究中提及了實驗式教學、實踐導向教學、上崗式教學等形式,但最終沒能提出相應的具體可行的措施。本文試圖根據地方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展開相應的教學措施進行因材施教,將實操環節以多種教學形式加入理論教學之中,使學生全面了解會計專業的知識點,提高動手做賬的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1、案例式教學
所有會計知識點的講解始終以一個企業為案例,從企業賬本啟用、原始憑證的審核、會計分錄的編制、各類總分類賬及明細分類賬的填制到最終會計報表的編報,以一個企業的所有業務進行全方位的完整講解,方便學生對會計工作有直觀、系統的認識,避免學生為了做題而做題,忽略了各環節的內在聯系。
2、實驗式教學
將學習中所需要用到的各類憑證、明細賬、總賬和報表等資料分發給每一位學生,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記賬憑證的編制、各類總賬及明細賬的登賬工作,直至最后財務報表的編制,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對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用實物操作進行講解,提高教學效果。
3、角色扮演式教學
將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式”的分組教學,可以使學生明確會計服務的對象,自覺地從會計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可以讓小組分別模仿企業會計崗位、出納崗位及內部職工等,可以針對性地完成系列工作,然后進行崗位輪換,熟悉每個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寓教于樂。
4、上崗式教學
目前,大多數地方民辦高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單位及實習基地,可以安排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進行頂崗實習,一方面,讓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里了解完整的會計賬務處理流程,更系統地將會計基本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接觸到書本及模擬實驗中所看不到的實務,親身體會理論與實務的差異,為以后踏上工作崗位提供很好的借鑒。
5、視頻式教學
會計對于初學者來說,很抽象,理論知識較枯燥,特別是會計憑證的填寫規范、票據的粘貼及裝訂等內容,可以充分利用視頻教學,增加教學的信息量和表現形式,提高教學形象性、直觀性和生動性。
【參考文獻】
[1] 趙淑芳. 《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創新思路探討[J]. 財政監督, 2009(3):30-31.
[2] 魏文君. 《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 中國證券期貨, 2013(6):255-256.
[3] 嚴也舟. 體驗式教學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信息, 2014(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