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陽
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的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驕傲。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追逐經濟利益,追求名譽地位,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習外語,學習舞蹈,學習鋼琴等悄然成風,其實這些也無可厚非,但是祖國的傳統文化不能丟,我們要發揚光大傳統文化。語文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的責任重大,不但要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借助課本,多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去感染學生。這樣與時俱進,日積月累,就會在學生的靈魂深處筑起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形成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歷代相傳,不斷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先做有德之人再去學習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給學生傳授道德理念及如何做人的思想。大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一個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見,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很強調德育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學科優勢,我們要繼承、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更要做好學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學生有了好的思想道德,就會更加熱愛傳統文化。
二、要強調學好漢語的重要性
一個民族的誕生和延續,最主要的特征不是服飾,不是舞蹈,不是生活習性,而是語言。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語言,就失去了民族的意義。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傳承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就在于我們有自己的語言。都德在他的《最后一課》里寫道:“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可見語言對于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得以生存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強調學好漢語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開展書法講座課、毛筆書法課、硬筆書法課、讀書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他們喜歡漢語的熱情。例如,在浩瀚的古代書海中,《論語》《道德經》《詩經》《尚書》、唐詩宋詞、散文等都是很經典的瑰寶。這些經典作品,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鼓勵學生去熟讀,去背誦下來。在一些特定的節假日,可以搞一些賽詩會或者詩歌朗誦等比賽活動。通過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素養,使其認識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在課本中學習并感受傳統文化知識
在語文教學中,每一篇文章、每一篇詩歌、每一篇寓言都有它的語言藝術、詞匯的魅力、語法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它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例如,現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描寫了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父母之愛是天下最真的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加倍愛我們的父母,做孝順的孩子,這就是傳統文化。每次遇到這樣的文章,就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比較好的時機,我們要抓住契機,學習和發揚傳統文化。
四、在實踐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生活處處有漢語。語文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漢語知識是無限的。我們要樹立開放式的語文教學理念,要具有大語文的思想,加大力度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例如,學習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感受當時詩人的思鄉情懷,回家詢問家長重陽節的來歷及登高望遠的意義。在學習有關革命故事的文章時,我們可以到當地附近的烈士墓、紀念館或者英雄走過的地方親自去感受一下。這樣親眼目睹,學生會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另外,在假期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文學采風活動。采風活動要有一定的組織,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例如,將學生分為諺語組、歇后語組、民歌組、民間故事組、對聯組、鄉土人情組等等,開學后匯總按類編成中華文化傳統集錦,然后利用班會或者二課活動時間讓每個組分享他們的勞動果實。這樣大家對家鄉周邊的鄉土人情、諺語故事、民間傳說等傳統文化就會有更深的認知。這樣堅持下來,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就會不斷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素質。
總之,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雖然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我們的教學。把自己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去面對語文教學。語文教學具有多面性,我們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漢語知識,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也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1]于曉霞.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J]. 中國校外教育,2012(14).
[2]程炯.淺談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教師,2011(16).
[3]楊惠芳.淺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素質教育,2013(1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