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案例描述】
第一部:突然降臨的任務
“你過兩天要開一節課,組長通知你了吧?”
“?。繘]有??!”
……
“每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第一周是研究課主題,你準備一下吧,不要有壓力!”詢問了組長,才知道有開課的事,雖然說都是組內教師來聽,雖然組長和組員們都說不要有壓力,可是身為教師,無論是什么級別的開課,都是有壓力的,只是壓力大小的問題,更何況只有兩天時間準備。
目前七年級下學期剛開學,才學到《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依據教學進度,開課那天可以上到《人體概述》,搜羅了一下從工作開始參加過的教研活動,似乎很少在剛開學的近幾周就有開課的案例,沒有可以借鑒的了,經過自己的思想斗爭,最后敲定上到哪就拿哪節開課!既然上到第八章第三節《人體概述》,那么就不妨挑戰一下;既然是組內研究課,那么就呈現出自己的思考供大家交流研究,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暴露問題,在研究中有所提升!
第二部:一改常規的思考
課題選定后,腦海里在構思課的設計。其實,原本家常課的上法非常常規和簡單,必須得重新研究和打磨,特別是這節內容中有個實驗: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借此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人體各器官和系統的不同功能,感知人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吃魚是每個同學都有的經歷,請他們課前收集魚骨也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以往家常課就我們學校的情況,都是以學生帶魚骨,教師在課堂演示煅燒和脫鈣為主,幾乎很少讓學生分組體驗。原因主要是學校班級多、人數多,魚骨的搜集數量不足以滿足全年級學生的需求量;另外,這一節內容不是教學和考試的重點內容,課程資源中有視頻動畫替代與補充。
但現在,這個實驗因為有了開課的壓力,促使我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與此同時,我也發現以往家常課的不足:演示骨煅燒和骨脫鈣的過程,全班學生觀察視野受限,而且缺乏體驗的過程。
所以,可以在實驗的準備以及實施上加以改進——演示實驗過程,分組討論實驗結果,形成三大體驗。
第三部:樂此不疲的體驗
課前將收集到的魚骨進行煅燒,煅燒后的灰燼分別放入培養皿中,按班級人數,每6人一組分成共8個小組,同樣的,將魚骨浸泡在鹽酸中,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防止脫鈣后的魚骨干癟影響打結。另外準備一根未處理過的魚骨,分成6組。
課堂上通過學生生活中被“魚刺”卡住的經歷引出,鏈接兩則利用傳統的“土辦法”解決“魚刺”卡住喉嚨而出現傷害和喪命的新聞,提醒大家醫生建議遇到情況及時就醫。
“小小的‘魚刺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殺傷力呢?這與它的成分密不可分,下面我們通過小實驗來研究它的成分?!?/p>
體驗一:未處理的魚骨,摸一摸、掰一掰,感受魚骨的脆硬。學生雖然對魚骨并不陌生,但是在生活中很少研究,設計這一體驗活動,他們的興趣都很高,有的小組同學甚至把一根魚骨掰成了很多段,在摸和掰的活動中,發現魚骨確實很脆硬。
“魚骨很脆硬,到底與什么成分有關呢?讓我們把它在火上燒一下?!?/p>
體驗二:骨的煅燒。讓學生預習實驗步驟,并提出3個問題,引導他們邊觀察邊思考:1.燃燒時有什么現象發生?2.顏色有什么變化?3.對煅燒骨進行敲打,有什么現象發生?
教師演示骨的煅燒過程,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在燃燒過程中先變成黑色,最后變成灰白色。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課前老師已提前準備實驗,將骨煅燒后的灰燼放入培養皿中,請同學們一起來觀察觀察,也可以用手摸一摸?!?/p>
可以看出每個小組同學對待煅燒后灰燼的好奇心,觀察得很仔細,個別小組同學將灰燼捏得粉碎。
此時,再提出問題:“灰白色的物質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是鈣鹽,然后進一步提問:“骨的脆硬與什么物質有關?”在體驗中,強化骨的脆硬與無機物主要是鈣鹽有關。
“如果把骨中的鈣鹽去掉會怎么樣呢?”
體驗三:骨的脫鈣
“我把一根完好的魚肋骨放入質量分數為10%的鹽酸中,請同學們仔細看看出現了什么現象?!?/p>
學生回答:“有氣泡產生?!?/p>
“有氣泡說明鹽酸已經與骨中的鈣鹽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二氧化碳,當鹽酸和鈣鹽充分發生反應以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請同學們再觀察看看另外一個培養皿,用鑷子取出魚骨,摸一摸、拽一拽、拉一拉,再試試能不能打結?”
學生又一次高興地體驗著,雖然每小組只有一根浸泡后的魚骨,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在動手體驗,摸、拽、拉、打結,還有個學生拉不斷竟然想起來用剪刀剪斷,這又恰巧成為骨有韌性的實例,而這種使骨柔韌的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
最后小結骨的特性和成分,并舉例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在不同發育階段會有所變化,引導學生分析骨的成分及特性與青少年生活習慣的聯系。
通過演示實驗過程,分組討論實驗結果,形成三大體驗的實踐,我發現學生在體驗中,興趣無窮,收獲頗豐。
【案例分析】
教材中的實驗、探究、觀察、實習等各類學習活動,在日常教學中,依據不同的條件,各個學校開設的活動會有所差異。能夠讓這些活動得到充分開展除了與硬件條件有關,其實還與我們教師的意識以及要求有關。雖然新課程、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但很多時候,這些活動在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中容易被忽略,而對于公開課,要求高,以展示和研究為目的,往往遇到實驗能夠開展起來,但是家常課中對實驗的不開展、開展不全、開展不到位的問題也著實存在。
通過這節組內公開課,結合本校的學情和實驗條件,將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節《人體概述》中骨的特性和成分之間關系的實驗進行了演示實驗過程、分組討論實驗結果、形成三大體驗的實踐,不僅讓學生收獲多多,也讓我受益匪淺。繁重的教學任務不能成為簡化、弱化實驗的借口,實驗條件的限制也不能成為放棄實驗、不做實驗的理由,公開課可以成為教學研究的突破口,但家常課絕不應該成為隨意應付的課,其實在教學中只要我們開動腦筋,稍作準備,勇于嘗試,也許就會帶給學生更加直觀、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