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語文一直被社會各界寄予厚望。但隨之而來的詬病也越來越多:宏觀設計上無大家之氣,微觀教學上匠氣太重,學生興趣不濃,素養(yǎng)低下,高分低能等。語文教學缺失了什么?該偏重什么?輕重如何分配?點面如何兼顧?師生如何和諧?語文教學究竟怎樣維持一種最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一、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上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
語文學科最大的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首先,它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能力,把它作為學習語文及其他各學科的基礎,這是它的工具作用。其次,它必須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這一媒介,充分感受漢語言文字獨特的魅力,文學文化的魅力,并最終陶冶情操,鑄造人格,達到以“語文”育人的人文性目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比如: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我們可以按以下幾步來安排:(1)從文言的角度,疏通字詞難句。(2)從文章與文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結構、情節(jié)、人物、主題、語言等。(3)從人的角度,結合人物形象和主題分析,引導學生分析人際關系、人物性格類型。既從宏觀上認識了整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沒落,又從微觀上明白了為人處世之道。(4)從文化的角度,引導學生欣賞其中的封建禮儀、建筑文化、題名擬聯(lián)文化、藥膳文化、服飾文化、游藝博弈文化等。只有從文言、文學、文化幾個方面來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并讀懂《紅樓夢》。在文學文化的熏陶中認識社會人生,這才是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教學承載著傳遞人文精神的重任。當我們轉變應試的思維模式,致力于學生的全面持續(xù)發(fā)展時,我們的視野就會開闊,目標就會清晰而遠大。
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上注意聽、說、讀、寫的平衡
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任務的硬指標。但聽、說、讀因為在高考中無法單項量化衡量,往往被忽略,因而失衡。在具體的訓練中,除了按考綱要求進行寫的訓練外,還必須自覺地落實其他三方面:要注重訓練“聽”的專注性、準確度,“讀”的清晰度和情感度,“說”的流暢性、邏輯性及生動性等。新聞的教學,比如《別了,不列顛尼亞》,側重進行新聞寫作和播報訓練;詩歌的教學,比如《沁園春·長沙》,側重進行詩歌朗誦和仿寫訓練;演講詞的教學,比如《我有一個夢想》,側重進行演講的寫作和訓練;小說教學,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側重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為名著名段配音訓練等。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結合班級或學校活動進行朗誦、演講、辯論、寫作等各種競賽。如果我們能跳出“唯高考服務”的功利圈,更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人”素質(zhì)的真正提高,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計劃,那么,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
三、課堂教學的組織上注意師生關系的平衡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要盡量減少教師對課堂時空的占有和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干擾,主打“導學”,追求“大教無痕”的境界。首先,教師授課求精求趣,合理安排重難點,補充課外知識,有效激趣。比如,教授《燭之武退秦師》:第一步,介紹高考知識點、題型、分值,明確學習目標。第二步,介紹學習步驟:讀—疏—析—品。第三步,教師示范讀、疏、析、品。第四步,學生結合注釋、工具書和討論自主進行。教師解疑,檢查筆記,適時講評糾改,促進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的形成。這樣就盡量做到了精講。第五步,穿插背景知識和相關常識,有效激趣。如晉伯無禮于重耳;晉楚城濮之戰(zhàn);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圍鄭形勢圖;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的記載;古城墻的高度;古代的“離間計”等等。其次,學生活動豐富扎實,合理安排聽課、筆記、質(zhì)疑、練習等學生活動,尤其關注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比如,教授《鴻門宴》時,有學生質(zhì)疑:身為叔父,項伯卻泄露軍事機密,是歪曲了歷史嗎?緊接著,有學生就站起來反駁:這樣的事絕對可能發(fā)生。他首先將項羽對項伯的態(tài)度和劉邦對曹無傷的態(tài)度進行比較,然后一針見血:這就是二者成敗各異的根本原因——用人之道不同。然后,他列出了項、劉兩人的智囊團,梳理了項、劉與手下人的關系,最后得出了一個結論:項羽任人唯親,無用人之明。他的發(fā)言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我表揚了他們兩人質(zhì)疑的勇氣和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并引用《孟子》,補充說明“人和”的關鍵作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問得有質(zhì)量,答得精準,聽得認真。教學的重難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教而無痕,豈不快哉?
當然,語文教學怎樣維持生態(tài)平衡,各位同仁一定見仁見智。方法的探索永遠是無止境的,但最關鍵的還是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生態(tài)意識”,有了這份綠色的良心,教育的天空將更廣闊、更明凈。
參考文獻:
[1]余曉婷.語文教學生態(tài)價值觀培養(yǎng)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陳正汝.語文教學與生態(tài)觀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7.
[3]李毓志.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D].東北師范大學,201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