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群
英語是實踐課,作為英語教師,要盡量運用現代化科學手段,科學地把聽力訓練、口語訓練、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各種訓練在不同的年級有所側重,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并培養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綜合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獲得初步的交際能力呢?
一、進行聽力訓練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有它自己的學科特點。語言知識只有通過反復地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才能轉化為運用英語的能力。語言首先是有聲語言,要堅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全面訓練的原則。聽說是交際的重要形式,而聽又是說的前提,聽不懂,交際就難以進行。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聽英語的能力呢?
1.在平日的教學中,盡可能用英語教學,用英語授課。教師在課堂上盡量多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在不看課本的前提下,聽了以后做出相應的回答,問題可以由簡單到復雜,直至學生聽懂為止,并且能回答問題,每節課爭取多給學生一些時間練習聽寫。
2.教師可以在課堂或課后播放錄音,讓學生反復聽,跟錄音讀或聽完以后做相應的練習。
3.在課外,盡量用英語和學生說話、問候,盡量利用各種條件增加聽的實踐機會,聽力練習要天天進行,長期堅持,方能奏效。
二、進行口語訓練
要掌握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首先要打好口語基礎,所以,培養學生開口講英語也相當重要。因為有些學生只注重上課專心聽講,死記法則和概念,所以導致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的現象普遍存在。語言交際能力完全沒有得到提高,英語作為語言的工具性、思想性沒有得到體現。這種現象在男孩子身上特別突出,他們不愿開口、不好意思開口,擔心自己的發音不標準、不地道招來譏笑。其實要減少“啞巴英語”的現象,就要加強口語訓練,首先得把拼音知識系統地教給學生。對于國際音標,記熟、會讀、會認,就會拼寫單詞。這樣就避免了有些學生在聽不清楚的情況下機械地模仿,甚至還在單詞后面注漢字來幫助發音,既不標準,又不美觀。
為了讓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有效的環境中學習,我們在平日的教學中應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每天堅持課前幾分鐘的值日匯報和講臺前的表演講話以及上完課的自由交談。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英語俱樂部、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表演等,從各方面培養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的習慣,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運用英語來交流了,從而達到使基礎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并發展為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進行閱讀訓練
閱讀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量的閱讀有助于擴大詞匯量,開闊視野,增進對各國文化、科學、民俗風情、豐富的語言知識的了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還是當今社會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對于普通中學生來說,閱讀是較薄弱的一環。其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學生興趣越濃,學習驅動力也就越強,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但僅靠課堂學習,學生很難做到廣泛閱讀,能力也難以提高。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注意避免單調、枯燥,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也不能只講語法知識,應結合課文內容,增補一些課外知識。如人物傳記課,可向學生介紹該主人公的生平事跡或有關的傳聞軼事;講小說,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人物的情況以及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主題。另外,也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介紹其他國家、地區的風俗人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識。例如,英國、美國有哪些節日?他們是如何過節的?這些內容都是學生不知道而又非常感興趣的。這樣做,不但鞏固了課內所學知識,而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無形中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實踐證明,學生平時閱讀面越寬,語言實踐量越大,閱讀能力就越強。
四、進行寫作訓練
在口語基礎上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引導式的日記、寫信、短文等寫作能力,將會獲得更好的成效。英語寫作也就是通過書面形式寫一些簡單的會話或短文。如問候、問路、看病、打電話、購物、自我介紹等功能項目和一般應用文(如假條、通知、短信等)。書面表達其實就是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體現,它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大量詞匯,通曉語法和習慣用語,而且要知道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和一些特殊表達法。
五、因材施教,不同年級側重點不同
初一、初二年級階段最重要的是聽音、辨音、發音。要先聽說,后讀寫。聽說時間占三分之二,讀寫占三分之一,低年級教材中的知識點較少,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練習、多運用;到了高年級,知識點多了,老師就應該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力爭讓學生多練。師生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做到“講中有練,練中有講,精講多練”,把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楊小燕.淺談英語教學中的交際能力培養[J].科技信息,2008(35).
[2]封建德.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之我見[J].學苑教育,2009(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