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不能僅僅是為了單純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而要為了學生的“學”而教學,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打造一節高效課堂。然而,打造高效課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多措并舉,采取以學定教、聯系生活、自主學習等方法。
關鍵詞:目標:生活化;優勢
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較以往傳統教學有了很大的變化。高效課堂成為廣大初中數學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通過實踐,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以學定教,目標導學
在初中數學中,采用以學定教的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促進其實踐能力、問題能力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對于學習的目的往往不是很清楚,學到的知識僅限于課堂上老師教給的。而在新課改下,由于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目標,學生就能主動學習。由于進行了提前預習,他們就能很好地解決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相關問題。
比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時,教學中學習目標為“(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質;(3)能準確辨認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重點是要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學生在目標引導下自主學習后,我以問題“(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是什么?”來對學生進行提問,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檢查自學效果。這樣就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檢測學習成效,進而促使他們提高學習成績。
二、聯系生活,留心觀察
在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從而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各項技能。而且,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為打造數學高效課堂奠定實踐基礎。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收集一些相關的生活資料,使數學教學生活化、真實化、具象化。
例如,在學生剛剛接觸幾何圖形時,我先給學生介紹了幾何的由來,讓學生了解幾何的發展過程以及歷史,這樣學生就會對這一有著悠久歷史的學科充滿向往。然后,讓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的事物,注意它們與我們學習的幾何之間有什么聯系。通過仔細觀察,他們就會體會到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主學習,培養能力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并全面貫穿于平時的練習和學習中,對學生的學習嚴格要求,并做好引導和監督工作。在實際教學中,我會讓學生提前預習與下節課上課內容相關的知識點,對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做好標記,以在上課聽講時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思考。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其次,教師要樹立現代的教育教學理念,將舞臺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我感到平時多讓思維敏捷的學生上講臺參加課改活動會使班級學習數學的氣氛越來越濃,使他們養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把課堂大膽地交給學生,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例如,我會讓學生在每一章節制定一個具體的學習計劃,然后在各個小節和章節學習完之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及時總結。這樣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改正自身的缺點,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發揮自己作為引導者的作用,經常為學生指出在學習中的缺點和不足,以讓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對于布置的作業,我都及時地批改好,并在作業上寫好批語,指出學生的作業完成水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當然,我還會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學生自改、學生互改、師批生改等方式提高批改質量,最后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討論中改正自身學習中的缺點,從而積累一些學習經驗和訣竅。
四、學會思考,有效教學
學會思考,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指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并注重數學問題本身的邏輯結果和數理關系。對于教師來說,應該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認真設計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做,不僅能兼顧各層次的學生,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在前一段的思維活動上繼續。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教師一定要注意所選擇數學問題的層次,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以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最終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會用數學思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也就能為高效課堂貢獻一份力。
總之,高效課堂的打造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懈努力,力爭找到一條適合我們學校、教師、學生的路子來。
參考文獻:
[1]吳麗蓉.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改革[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8).
[2]李懷志.黃道明.課堂有效提問方法[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
[3]俞昌頁.“以學定教”策略的實施與探索[J].教育學文摘,2011(2).
[4]何茂.生活中蘊含數理,用心觸摸數學:例談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J].新課程,2013(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