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楠
摘 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開展探究式閱讀,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權,使其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探究性閱讀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探究;閱讀策略
在現代化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學習主體,同時也是發展的主體,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開展探究式閱讀,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權,使其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探究性閱讀水平。
一、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
在傳統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占用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沒有給學生留下問問題的時間,同時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基本是老師在說,而且學生就是聽,所以導致學生的求知欲望大大降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必須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采用新穎的閱讀教學方式,使學生產生好奇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產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從而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不斷提升。
例如,在學習《女媧》這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女媧造人的相關圖片,然后問學生“你們知道圖片中顯示的是什么神話故事嗎?”學生回答說:“是女媧造人的故事。”教師繼續問:“你們能詳細講出女媧造人的故事嗎?”雖然學生知道有女媧造人的故事,但是很難將完整的故事敘述出來,所以教師又問:“你們想知道女媧造人的故事嗎?女媧是怎樣進行造人的?女媧為什么要造人呢?”通過教師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想要迫切了解女媧造人的故事,因此在閱讀課文時,學生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起來,積極探究教師提出來的問題,教師讓學生敘述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都能流利地將女媧造人的故事復述出來,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又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產生問題,才能探究問題,所以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建立平等、自由的平臺,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2)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問問題的重要性,要進行“多問”,即使學生選擇問問題的時機不當,教師也不要怪罪于學生,而且采用較為委婉的方式,提出學生問問題的不當之處。(3)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應認真地進行傾聽,并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鼓勵學生問問題。另外,在培養學生問題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以下幾項原則,即以尊重學生個性化原則、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以開發學生潛能為本位。
例如,在學習《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一課時,教師在講解聞一多先生為用寶貴的生命證實他的“言”和“行”時就有學生提問:“聞一多先生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但是為什么在緊急生死關頭,一定要走到游行示威的前頭”,這名學生提出問題以后,教師沒有馬上解決,而是將問題拋給其他學生,并讓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共同進行探究問題的答案。通過分析和討論之后,小組選擇一名代表進行回答,有的學生認為:“聞一多先生這樣做,主要是聞一多先生具有大無畏的精神,所以一定要走到示威隊伍的前頭”,有的學生認為:“聞一多先生主要是為其他群眾做表率”,還有的學生認為:“思想決定行為,聞一多先生高尚的人格,即使付出代價,也要爭取民主”,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首先對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然后肯定他們說的正確的地方,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提問意識,有利于初中語文探究性閱讀的有效開展。
三、延伸學生的思考空間
由于學生在生活實際經驗、學習經驗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對于文章所表達的內容,他們也會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文章常常只有一個明確的意圖,所以為了避免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錯誤,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時還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并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閱讀過程中,想要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讓學生把閱讀文章的過程視為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以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悟。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合理的措施開展探究性閱讀教學。教師應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以此提高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理解,保證探究性閱讀的順利開展,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趙永發.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策略[J].學周刊B,2012(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