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曉
摘 要:計算機在初中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計算機課程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有利于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計算機教學;教學模式;實踐訓練
計算機在初中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計算機課程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有利于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是當前我國初中計算機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造成初中計算機教學水平較低,因此必須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法,促進計算機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當前初中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計算機教學不夠重視
目前我國一些學校對計算機的教學不夠重視,認為計算機課程是一門無關緊要的課程,計算機成績對學生的升學考試沒有影響,所以學校對計算機的課程安排較少,甚至用其他課程教學來代替計算機教學,大大縮短了計算機課程教學時間。同時一些學校的計算機設備也較為落后,得不到及時的更新,而且多媒體教室的數量太少,無法滿足計算機的教學需求,直接降低了計算機教學效果,嚴重制約著計算機教學的發展。
2.教學模式陳舊
目前我國計算機應用得越來越廣泛,許多家庭都配備了計算機,因此學生對計算機并不陌生,且熟悉和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而且對計算機的學習也有較為濃厚的興趣。但是目前我國初中計算機教學模式較為落后,采用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對計算機知識的應用實踐也得不到鍛煉,通常情況下,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將所學知識講解完畢后,基本會花費課上一大部分時間,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練習,這樣就會大大降低計算機知識的應用效果。
3.計算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要求計算機老師要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掌握最新的計算機知識。但是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得不到學校的支持,所以得不到學習的機會,因此計算機知識也得不到更新。同時在我國一些地區在小學就開設了計算機課程,而也有一些地方由于生活條件差,一些小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因此造成計算機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初中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教授的計算機知識,一些學生會感覺非常簡單,而另一些學生卻難以理解,進而造成計算機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計算機教學的改革方法
1.加強對計算機教學的重視
為了提高計算機教學效果,首先學校應加強對計算機教學的重視,學校應充分認識計算機教學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學生走向社會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否則就會被淘汰,同時學校領導應合理安排計算機課程,不應隨意刪減課時,并且加強對計算機教師的支持,使其計算機知識得到及時的更新。其次學生應加強對計算機教學的重視,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周會、班會,讓教師向學生介紹計算機對其今后發展的影響,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教學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端正學習態度,學好計算機課程。另外,學校應及時更新計算機設備,保證學校的多媒體設施能夠滿足計算機教學需求。
2.增加實踐訓練的開展
對于計算機課程教學,教師應摒棄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模式,在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踐應用,將二者有效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計算機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制作電子表格”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按照課本上教授的知識進行操作,學生完成操作后,可以向教師提出不懂的問題,課本上的一些簡單的知識,即使教師不講解,學生也學會了如何操作,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只需要為學生解答不懂的問題,然后學生再按照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行實踐操作,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大大縮短了理論知識的講解時間,為學生留夠了實踐操作的時間,提高了計算機課堂效率,加強了計算機教學效果。
3.采用分層教學
為了解決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教師應按照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例如,在學習“獲取圖片”一課中“制作圖片”的知識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由計算機知識掌握好和掌握較差的學生組成,并按照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合理分配任務,讓計算機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制作一些較難的圖片,讓計算機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圖片制作,在制作圖片過程中,計算機知識掌握好的學生應積極幫助計算機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進而共同完成圖片制作。
總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課程教學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初中教學中,能夠向學生傳授有關計算機操作相關的基礎知識,為以后學好計算機信息技術奠定良好的基礎。雖然近年來,我國計算機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當前初中計算機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制約著計算機教學的發展,所以必須提出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法,解決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計算機教學的重視,不斷完善計算機教學方式,進而促進計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超.提高初中計算機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研究[J].新課程:下,2014(7).
[2]戴曉娟.初中計算機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