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旭紅
大家都知道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是學生學得知識的主戰場。我們要重視課堂教學,這個道理是每一位老師都明白的,因此我們把很多功夫都花在課堂教學中。但是有的老師課堂上很賣力氣,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認為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課堂上教學效果好與不好,最基本的檢驗方法主要是看學生的作業效果。因此,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就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作業布置與批改,會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傳統的批改方式“害人害己”
傳統的批改方式就是“全批全改”。簡單說就是課堂上老師授完課,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習題讓學生去做,然后讓課代表收集上來,老師逐一批改。這樣的好處是不漏項,對每個學生的作業情況都能了解。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一個教師一般有兩個班的授課任務,一個班級按50人計算,兩個班級就是100人。每次作業布置三道題,一次就得批改300道題,批改過程中老師畫的對號、錯號等修改符號無法計算。批改每本作業平均按2分鐘來計算、就需要三個多小時才能完成。再加上平時業務學習、政治學習,各種活動、評比、考核、填表……可以說讓老師筋疲力盡。學生方面呢?初中生面臨的科目繁多,語文、數學、外語、地理、歷史、生物、政治等眾多科目,每節課下來老師都要布置作業,每個學科半小時的作業,學生就要忙活三個多小時。作為學生可能每個學科都認真完成嗎?再說,二課活動、陽光體育、各種競賽、衛生掃除、團員活動等等占據了學生的大量時間。有些學生完成作業,有的學生則抄襲來完成作業。教師批改累,學生完成作業累,兩敗俱傷。因此,可以說以前作業的批改方式,教師很辛苦,學生很受累,互相是一種折磨,束縛了教改的手腳,限制了學生自主的學習,不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要與時俱進,大膽探索,走出一條全新的作業布置與批改的道路。
二、作業布置與批改的幾點嘗試
好的作業方式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的反饋時間,第一時間讓老師知道授課效果,學生也會很快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只有師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達到作業與批改的真正目的。作為老師我們要下功夫研究怎樣布置作業與批改作業。
1.作業的布置要科學化
首先我們要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作業題。讓每道題的作業都具有代表性,最好是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不要搞題海戰術,白浪費時間。其次作業的方式要多元化。不能簡單布置作業,我們要拓展延伸,由單純的練習題延伸到預習新課、知識匯總、單元知識總結等。我們可以布置一些易錯題分析,一題多問,一題多解,綜合報表,曲線分析等各種方式的作業題目。同時布置作業要注意趣味性,例如學習了勾股定理,可以布置學生測量一下學校旗桿的高度;學習了體積、面積公式可以讓學生實際測量計算一下學校的占地面積、學校樓房的體積等。
2.作業布置要具有開放性
以前的作業基本上是課本中的習題,一點新意都沒有。老師要跳出課本,領會課標精神,靈活使用教材,這樣就可以靈活布置作業,不必一味地做課本中的習題。我們可以大膽改革,給學生布置一些具有開放性的作業題目。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途徑。開放性作業,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做對了說明他理解了課本中的原理或定理。做錯了,也沒關系,至少說明學生在努力,在探究中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照葫蘆畫瓢。其實這是一種創新精神。我們不要圈養學生,使他們變為井底之蛙,我們要放養他們,使之有最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自由飛翔,終能飛向藍天。
3.作業的批改要具有及時性和多樣性
首先,堅持隨堂批改作業。新課講解完了,一些簡單的作業可以當堂課來完成,不必浪費時間課后去做。可以采用小組或者集體討論答案,當堂消化這些簡單問題。其次,作業批改可以采用小組批改作業的形式。我們要選擇能力比較強,有熱心的學生擔任組長,讓他們負責批改作業,把組內的作業問題集中匯報上來,與老師及時溝通。老師根據各個小組的匯報情況,再加以匯總就可以知道作業的完成情況,然后就會有針對性地去處理這些問題,這樣就會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效果要比全批全改好很多。還有就是老師可以對作業進行抽查和面批。抽查批改可以督促小組長認真完成老師的任務,及時發現漏洞,也可以查漏補缺。面批是要有針對性的,要選擇好中差不同的學生,這樣可以更了解大家的學習情況。
總之,上述幾點嘗試可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師變獨唱為領唱,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21世紀的一代教師,我們要勇于創新,多思考教學的各個環節,認真備課,熱心上課,科學布置作業,合理批改作業。每個環節都不可少,作業環節是檢驗前面幾個環節的重頭戲,因此我們就要多思考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朱毅航.對傳統初中數學作業布置和批改的反思[J].學子:理論版,2015(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