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
摘 要:青春期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逆反的原因多是教育者忽視其作為生命發展的主體性所致,所以對于逆反的原因探析要從教育者的自覺開始,從教育者對人的基本觀點開始。
關鍵詞:逆反;人性;自我
逆反是青春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他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產生很大困擾,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缺乏好的應對策略,從而出現不良的教育效果。
對于孩子的逆反,諸位可能更關注如何解決“逆反心理及行為”的具體策略,而對于“逆反”這一心理現象本身的思考及其發生原因并非很注重。就我個人來看,唯有在弄清楚某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方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讓事情恰當地處理,最終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所引發的不良影響。那逆反這一心理及行為反應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從教育者的觀點問題與孩子“自我”的發展兩個角度出發,反思逆反這一現象
1.教育者對人性的思考
即對人性“是善?是惡?”的思考。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教育者(父母、師長等)對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惡?”的思索,通俗地說就是我們認為孩子對于自身的成長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認為孩子本性是善的教育者,由于他們認為孩子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成長個體,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會更傾向于積極的、引導式的、平等的、尊重的教育策略;持有后一種人性觀的教育者會傾向于采取專制、強力的管制式教育策略,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本惡,孩子有很多劣根需要我們這些不是“很惡”的成年人去矯正。兩種不同的人性觀,導致兩種不同的教育策略,進而導致兩種不同的教育效果:前者更傾向于促進孩子健康發展,后者往往會導致教育者與孩子間的對立。
2.教育者對于教育目的的思考
教育以人為目的,人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其實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后者。例如我們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對于“私己”這一概念的思考與建構,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更常見的是將其置入貶義的或道德卑劣的視角,但我們不要忘記私己是一種生物本性,此等視角一現我們的教育其實已經失去了根本,因為我們在回避人的生物性,我們已經開始在把人作為手段了,因為我們不把受教育者當做人來看待(或者說開始回避人的一面),如此的教育策略怎能引導孩子發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3.青春期“自我”發展方面
“自我”是什么?我覺得是:“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它包括對過去、現在、將來的三個自己的看法?!蹦沁@自我的發展與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又有何種關系呢?
當一個孩子開始意識到“我”的時候,也就是孩子的自我開始萌芽的時候,就意味著他或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他具有自己的選擇與各種欲求,而且隨著孩子自我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獨立性亦日益增強,也就是意味著孩子會對獨立的時間、空間與心理環境有更多的需求與選擇。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選擇得不到尊重,就會出現各種發展性問題,逆反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二、如何解決逆反現象
1.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確定其程度
也就是說要與孩子溝通,知道孩子要什么,并把這種需要與一般發展水平比較,以確定孩子這種需求與一般發展水平的相符度,如非偏離太多,我認為為人父母者,為人師長者應該放手。如偏離較大,我們作為教育者也應該視情況而定,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多大的限定,這是一個度的問題,他需要教育者有很巧妙的把握技巧與處理策略。
2.嘗試去理解孩子現在的狀況,實現真正的溝通
唯有如此我們方能真正地體會到孩子的需求及其原因,同時我們也能獲得孩子最大程度的協助,這是實現教育的關鍵。
3.與孩子共同遵守協議,并觀察孩子的言行,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合理的建議,畢竟那種權利對于孩子來講還是不容易掌握的
4.選擇是與責任相聯系的
作為教育者,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引導者與建議者,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做出自己人生的選擇,同樣我們也不能代替孩子承擔選擇的后果,無論這個結果如何,都需要孩子自己去承擔。
分析上述做法,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僅僅是一位建議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孩子是思考者與選擇者,成長的選擇權正逐步發生轉移(孩子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畢竟選擇就意味著責任)。如此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家長與老師的美好目標也得以實現,沖突自然也就無從產生。
所以就我看來,某些成長中的沖突,我們是可以和孩子一起避免的,關鍵在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為人師長者能否采取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策略。策略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會造成沖突,因為我們可能懷著一顆愛的心扮演了一個“惡魔”的角色(一笑!),因為在孩子的角度上我們剝奪了他或她成為一個完整人的機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愿我們能與孩子共同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羅伯特·凱根.發展的自我[M].韋子木,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