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麗
摘要:中國經濟的粗放式發展及民眾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導致了資源能源的浪費,氣候、生態的惡化,為了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倡導低碳生活,原因有四:首先是我國能源資源嚴重不足、能源結構不合理且利用率低下;其次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第三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必要條件;第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人人積極踐行低碳生活,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才能從夢想變為現實。
關鍵詞:綠色發展;低碳生活;生態文明;美麗中國
中國經濟的高速、粗放式發展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能源和資源的嚴重浪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霧霾頻發、氣候變暖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希望 “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已成為人們的期盼。
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對節能減排提出了緊迫要求,而在社會碳排放總量 中,公民生活的碳排放量占有很大的比例。據統計,英國有大約 40% 的碳排放來自家庭。在我國,僅家用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就占全社會總碳排放量的 21%。可見,節能減排人人有責。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美麗中國”被納入“十三五”規劃,首次被納入五年計劃。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此背景下,“綠色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政策應運而生。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解生態惡化,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能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能夠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一、低碳生活方式的提出
當前日漸嚴重的氣候變化、嚴峻的生態惡化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近年來,無論是世界各國高層領導人的會談,還是環境、能源、貿易會議,他們都會涉及到氣候變化、生態危機等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生產領域的因素外,生活消費方面的原因也非常重要,由于目前民眾存在高消費、奢侈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觀念及在日常生活中過多的使用高能耗、高碳的能源造成的。為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們必須改變目前的生產生活方式,實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迎接低碳時代的到來。
“低碳”一詞見諸于最早的正式文件是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見諸于我國最早的正式文件是2009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2012年4月,“低碳發展”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發展低碳經濟上升為國家意志。低碳經濟或低碳生活是在全球氣候日趨變暖,化石能源接近枯竭,而新型清潔能源尚不能滿足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背景下提出的。
低碳生活方式的提出是對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而造成嚴重生態危機的生活方式的反思,它順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是對過去“三高”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革。傳統的工業生產主要以煤和石油為生產原料,而這些均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據相關數據統計:全球所探知的煤炭、天然氣和石油儲量將分別在今后100、60和40年左右耗盡。我國是一個缺油、少氣、多煤的國家,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的興衰存亡與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重新審視過去的生產生活方式,改進我們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導低碳生活。
二、低碳生活的內涵
“低碳 ”是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較少。低碳生活則是倡導人們的生活作息使用 、耗費的能源要盡可能減少,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緩解生態惡化。它是一種保護環境、尊重自然、愛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行為模式。
低碳生活倡導的是一種低碳價值觀。 低碳價值觀的提出是對傳統的“三高”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也是人類擔負道德責任的體現。低碳生活倡導的是一種公眾環保和社會責任理念,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低碳生活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責任。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一)我國能源資源嚴重不足、能源結構不合理且利用率低下
我國雖然自然資源總量大,處于世界前列,但我們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我國人均水資源不到世界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的1/2;人均森林面積不足世界的1/4;我國石油、天然氣人均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絕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量不到世界的一半。但我們卻要用只占世界10%的耕地、6%的水資源、1.8%的石油、0.7%的天然氣,不足世界9%的鐵礦石……養活占世界20%的人口。嚴峻的現實提醒我們,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浪費的資本。
1.中國的能源資源需求總量較大。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還將繼續增長。中國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工業制造國,鋼消費量和煤炭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一半左右,石油消費量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中國主要的自然資源消耗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有色金屬、紙張、木制品、化肥、燃料、漁業、臭氧的消耗量均為世界第一。中國從1994年開始進口初級產品,目前能源和原材料已經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2014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32.2%,鐵礦石對外依存度78.5%。中國對能源和原材料迅速擴張的需求,已經對國際市場產生了深刻影響。倡導低碳生活,降低能源消耗量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2.我國能源結構不合理。在中國, “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特點以及煤炭相對低廉的價格使得煤炭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首選能源,這也是造成我國碳排放增長的根源,我國煤炭消費約占能源消費的68%,但是煤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卻非常多。與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相比,相同單位熱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氣分別高出約36%和61%”。而發達國家的能源結構一般以石油作為第一位能源,大約占能源消耗總量的40%; 煤炭居第二位,約占26%;天然氣的比重已由10%上升至24%,居第三;核能、水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約占10%。優質能源所占的比重遠高于其他國家。
3.能源利用率低下。由于我國的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導致中國的能源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能源的大量浪費。中國一直以來的發展模式即是“三高一低”,表現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這樣的發展模式在慣性的作用下仍將持續一段時期。這種粗礦式的發展模式也造就了中國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中國的能源效率目前僅為33%,比發達國家落后20年,能耗強度大大高于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2倍。這種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不可避免的導致能源的浪費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大量增加。
現在,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所以,必須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能源結構,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努力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二)低碳生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中國目前承受國際和國內生態環境變化的雙重壓力,突出表現在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第一溫室氣體排放大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依據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IPCC 預測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將繼續保持并加劇,預計到 21 世紀末期全球氣溫將上升 1.1℃-6.4℃,全球農業發展將受到重大的影響,農作物產量可能會大幅下降,特別是我國的農業產業,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農作物產量的減少幅度可能會達到 20%—50%,甚至進一步加劇。同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將持續升高,將給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隱患。
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國大部分地區霧霾頻發。2015年12月7日北京開始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汽車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企事業單位實行彈性工作,人們呼吸困難,民怨很大,嚴重的霧霾天氣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身心健康。面對空氣污染,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警告說:空氣污染比SARS更可怕,因為SARS可以隔離病人,但空氣污染卻是任何人也跑不掉的。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的重大難題,維護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氣候惡化,發展低碳經濟、踐行低碳生活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
(三)低碳生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必要條件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我國政府也一直努力向世界展示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國家形象。隨著全球氣候不斷惡化,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各發達國家均承擔著與自身地位水平相當的責任與義務。我國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階段,在《京都議定書》中并未規定我國在 2012 年前的減排義務,但近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第一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我國應主動承擔起減緩全球氣候惡化、減少碳排放的責任與義務,主動面對發展低碳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挑戰,同時應抓住蘊含在挑戰中的機遇,向世界展示我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2015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做出了承諾。中國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綠色、低碳將成為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
中國政府在國家自主貢獻文件中提到,中國是遭受氣候惡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
(四)低碳生活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來,我國大部分地區霧霾頻發,嚴重的霧霾天氣已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空前的危機和災難,并引起了人們深刻的反思。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黨執政的最高標準。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人民群眾過去“求溫飽”,現在“盼環保”,希望天藍、地綠、水凈、食物安全放心。 “民有所呼,黨必有所應”,必須認真解決嚴重的環境問題,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以優美的生態環境取信于民。
堅持綠色發展,倡導低碳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解生態惡化,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能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能夠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人人踐行低碳生活,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共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使污染排放減下來、環境質量好上去,攜手打造天藍、地綠、水凈、山青的美好家園,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未來,共同努力使 “美麗中國”從夢想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英〕安東尼.吉登斯 .氣候變化的政治[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2]陳雪慧 .今天你排了多少碳[N].廈門商報,2009-12-19.
[3]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http://baike. baidu,. com/view/ 1336873.
[4]雷琦.中歐專家探討建筑節能:中國的能源效率僅為33% [N].中國青年報,2007-04-12.
[5]康曉.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與中國經濟轉型:國際規范國內化的視角[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14.
[6]肖宏偉.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及減排對[J].宏觀經濟管理,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