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靜
摘要:作風實際是一種資源,一種環境,一種動力,關乎事業興衰成敗。當前加強作風建設,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組織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四風”問題,讓黨內風氣來一個好的轉變。這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作風建設;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要性
一、作風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風實際是一種資源,一種環境,一種動力,關乎事業興衰成敗。好的作風產生無窮的創造力,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造就堅強的戰斗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要標本兼治,經常抓、見常態,深入抓、見實效,持久抓、見長效。”因此,搞好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作風建設的重要性。
(一)重視作風建設是我黨的優良傳統
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作風建設,始終把優良作風視為黨的生命線。事實證明,黨內風氣好,黨和人民就能夠團結一致,攻堅克難;而黨內風氣不好,黨群關系就會受損,各項事業的發展也會受挫。重視黨內風氣和發揚整風精神,是我們黨一路走來所積累下的寶貴經驗,是我們黨想問題辦事情、治國理政的重要法寶。新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新情況、新挑戰,我們黨同樣需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用優良的黨風凝聚人心,形成戰勝困難、實現目標的強大的中國力量。
(二)加強作風建設的核心是密切黨與人民群眾間的血肉聯系
黨風問題,歸根結底是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我們黨的整個作風建設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的向背決定著黨的事業的生存與發展。目前,人民群眾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這“四風”現象的出現,本質上就是脫離群眾,它已嚴重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當前加強作風建設,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認真組織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切入點,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四風”問題,讓黨內風氣來一個好的轉變。
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凸顯黨風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
當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更加凸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是在政黨轉型背景下,脫離群眾成為最大危險。黨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由于環境所迫,敵強我弱,堅持和使用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著內在的動力和外在的壓力。因為不密切聯系群眾,黨員、干部就有肉體被消滅掉的危險,黨也難以生存和發展。黨執政以后掌握并分配資源,對群眾不像過去那樣高度依賴。一些黨員、干部沾染官僚主義習氣,忽視群眾的作用。如同“溫水煮青蛙”,在安逸的生活中對脫離群眾的危險渾然不知。
二是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利益協調的難度加大。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是單一的公有制,社會利益主體比較簡單,利益格局相對統一,利益分配基本處于平均主義的狀態,社會差距較小。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生產力得到解放,群眾生活條件發生根本變化,為黨群關系的和諧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利益保障。但同時,經濟體制的變化也導致利益格局的調整,黨維護群眾整體利益、兼顧具體利益的難度增大。
三是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贏得民心才能得到信任。在社會轉型期,傳統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出現了分化,大量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并呈擴大增多趨勢,新的社會階層政治訴求不斷增強;群眾的利益訴求呈現碎片化、顯性化、復雜化特征,這些情況的出現對黨的群眾基礎產生了影響,給黨凝聚民心增加了難度。
四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背景下,鞏固執政地位重在獲得群眾的信任。在全面對外開放的環境背景下,黨群關系極易受到外部影響。國門打開之后,給西方的“和平演變”、“顏色革命”提供了可乘之機,國際敵對勢力加緊實施西化與分化中國的圖謀,一些非主流意識形態對馬克思主義形成強烈沖擊,黨群密切聯系的思想基礎有所弱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作風建設,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持從高從嚴從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群眾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對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