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科技的進步,校園新媒體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以手機,互聯網為主的校園新媒體正在蓬勃發展,校園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日常管理也在發生著變化,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挑戰,本文就此加以分析。
【關鍵詞】校園新媒體;思想教育;途徑路徑
一、新媒體概述
新媒體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其新不僅在于與傳統媒體相區別更在于不斷處于變化之中。有專家指出:新媒體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軟件或概念,而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來的新產品,形態各異,功能多樣。例如,qq、Email、論壇、社區、微博、博客、微信等均是新媒體的中代表。
在新媒體的互動傳播時代,每一個網民都是信息的創造者、傳播者、受眾者,尤其是隨著微博、微信、米聊等及時通訊軟件的大量運用,新媒體已近乎取代傳統媒體成為大眾表達觀點與抒發情懷、情感、感想等的“民意廣場”。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特征
(一)注重追求自由個性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日益密切,加上外來文化的涌入,當今的90后大學生追求思想獨立,推崇個性自由,在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交織中錘煉了自己的生活態度。新媒體作為自由開放的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平臺正契合了當今大學生對于自由與個性的追求,在虛擬的空間獲得表達觀點的機會,自由暢談對社會、學習、家庭等各方面的觀點。
(二)重視虛擬空間的溝通交往
BBS、E—mail、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更輕松和便捷的途徑和手段。在新媒體提供的虛擬空間中,由于交流雙方多以匿名的方式進行,減少了來自其他個體或社會因素的干擾,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和言論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傳遞情感,使互聯網成為了當今大學生以及眾多網民表達個人觀點、思想、訴求等的新平臺,通過發帖或在線溝通獲得他人的幫助、理解、交友、尊重等,同時更期望在此平臺上與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之間進行平等對話,解疑答惑和解決困難。
(三)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
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校園文化和學生的業余生活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校園文化的時空限制,形成了一個資訊四通八達且無屏障的新環境。信息的發布、傳播、評論等更具自由性、隨意性、難控制性,積極向上、腐朽落后、反動、消極悲觀等信息缺乏監督,即可以是“網絡精華”亦可成為“網絡毒瘤”。而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因而很容易被動接受外界信息,導致理想信念迷失、價值觀混亂、價值主體自由化、價值導向多元化等問題,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
(四)部分學生出現信任危機和人格心理障礙現象
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新媒體沒有時空界限,是一個自由暢游的虛擬空間但又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全新環境,具有現實世界的影子又具有網絡化的身影,對于受眾而言需要在兩者之間謀求平衡而不受其所累。但實際運用中,大多數學生以匿名的方式在新媒體交流,言行無規范,肆意抨擊,道德呈現弱化現象;還有部分學生沉溺于虛擬空間,容易造成緊張孤僻、厭倦生活等問題,進而產生逃避現實的心理傾向,引發信任危機和人格心理障礙。
三、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措施
(一)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點
在互聯網時代以及新媒體的輔助下,大學生接觸外界信息更為便捷,對社會的認知和自我認知能力以及自我認可度相比以往年代大學生更強。然而,這種認知與認可并非均是正確的或積極向上的,如果不能及時尊重和利用新媒體的特性加以教育,一味的壓制,只能適得其反,乃至激發矛盾。因而,對于當今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轉變思想,提升對新媒體的認識,充分挖掘新媒體在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并利用其輔助教學工作;其次,針對新媒體的開放自由、信息海量、傳播快、及時通訊等特點,堅持疏導為主、嚴禁堵塞、以德教育,平等互助等教育方式,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校園新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
信息海量且傳播速度快,是新媒體吸引大學生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作為高校管理者而言,必須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途徑與渠道等充分了解并加以監管,最大程度的將消極思想,違反社會公德和法律的信息排除在外。首先,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對校內網、學校官方微博、學生自建微博等加以監控,抵制不良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到新媒體之中,加強對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并適當的融入教育內容,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進一步完善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制度法規,完善新媒體發布信息的監控機越,從信息源頭把好關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高校要通過建設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加強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
(三)滲透引導強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網絡與地面教育相結合,充分占領新媒體網絡陣地,建立高校新媒體為核心的互聯網平臺建設,使之覆蓋到校園的每個角落,尤其是宿舍、圖書館、學教師等重點區域。堅持傳播校園文化、積極向上思想、社會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社會道德和責任感以弘揚社會正氣;其次,不斷創新和大學生的虛擬空間交流方式。應善于綜合運用多種現代網絡信息交流方式,如建博客、播客、QQ群,有效導帖、適時跟帖、及時結帖等方式,積極參與到網上交互性較強的欄目中,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滲透和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信息,以加強對學生思想和言論的引導。
(四)虛實結合掌握實情針對教育
當今大學生對于網絡均有不同程度上依賴,不論是學習還是娛樂都離不開互聯網,網絡的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的真實空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甚至有些學生在兩者之間產生混淆,將虛擬世界里面的價值觀或行為方式“實踐”到現實生活之中,給自身造成和社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正視這種現象,將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既緊密聯合又區別對待,相符形成,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虛與實,樹立正確的生活理念和行為習慣等。一方面,所有現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途徑都可以通過有效轉換,在虛擬空間中組織實施。應根據虛擬空間信息豐富性、交往隱匿性等特點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與形式,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虛擬與現實空間的有效互動。另一方面,虛擬空間中的問題來自于生活,是對現實世界的寫照。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忽視大學生在虛擬空間的情感宣泄,不可放棄對大學生虛擬世界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虛擬空間的行為往往是大學生內心真實的寫照,作為教育者應對認真對待并針對性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張碩.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討[J].《北京教育:德育》,2012(1)
[2]王小蘭.構建新媒體引導機制創新大學生創業教育管理[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