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發祥地,《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位于陜西延安棗園革命舊址西北側。1944年,就在《為人民服務》講話紀念廣場,為普通戰士張思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也就是在那個地方,偉大領袖毛主席發表了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目的重要演講。在革命年代,張思德作為一名普通的戰士,默默無聞地為革命事業奮斗終身,從小事做起,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任勞任怨。幾十年過去,張思德精神仍然是當代大學生需要認真學習體悟的生動教材,能夠成為其行為的指南和標準。因此,學習張思德精神對于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張思德精神,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張思德平凡而又偉大的生平
張思德從1933年參加紅四方面軍之后,不到12的年的時間里,他負過傷,參加過長征,尤其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到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到達陜北后,張思德因在長征路上多次受傷,身體虛弱,組織決定讓他到延安“榮譽軍人學校”休養、治療,也就是在那里,1937年10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張思德一生做過3個班長,一個是紅四方面軍特務連的班長,一個是延安榮譽軍人學校警衛班班長,第三個是中央軍委警備連通信班班長。1942年10月,根據黨中央“精兵簡政”的政策,張思德從一名班長轉為一名普通戰士,1944年組織又安排他負責燒木炭。1944年9月5日,那是在一個下雨天,張思德在進窯挖木炭過程中犧牲了。張思德犧牲是因為陰雨連綿的天氣致使燒木炭的土窯發生的土崩,但就在窯洞崩塌的一瞬間,他仍然想著戰友,他把另外一名戰士小白一把推了出去,自己被埋在土里,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犧牲了。
張思德犧牲前是中央警備團的一名普通戰士,在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具體的位置在哪里,有很多說法,有人講,他做過外勤,有人講,是大院的警衛,甚至有人講是毛主席貼身警衛。據后來有人回憶,張思德給毛主席放哨的時候,晚上是不穿草鞋的,因為毛主席住的窯洞的門口臺階不寬,穿上草鞋行走會影響毛主席工作休息。另外,毛主席喜歡工作到深夜,或者是到天明,棗園樹多鳥多,張思德很早就起床,用土塊把鳥趕走,為了不影響毛主席休息。
張思德的一生并不轟轟烈烈也不驚天動地,但是他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正如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的,為了人民、為了革命要敢于獻出自己的一切。
二、學習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講話
(一)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誕生
毛主席的演講,開宗明義的就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的為人民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在是毛主席第一次用鮮明的語言概況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也集中概況了張思德精神就是為人民服務。
(二)從人生價值觀的高度評價張思德
張思德的犧牲引發了毛主席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他在演講的第二自然段中引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取義重于泰山。精忠報國者可以名垂青史,不忠不義者遺臭萬年。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所以他講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三)提出了共產黨人要敢于接受批評和別人的意見
在演講的第三自然段提到,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就要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進錯的,如果我們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這樣的說法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根據,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遭遇嚴重的財政危機,公家的吃飯穿衣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政府首先向老百姓買糧,后來沒錢買就借糧,兩次向老百姓借四萬石;1941年陜甘寧邊區的公糧征收20萬石,但1940年才是9萬石,一年后陡然增加了11萬石;當時食鹽外銷是解決邊區金融財政的重要舉措,1941年的運鹽任務是30萬馱,每一馱是150斤,老百姓用毛驢一馱一馱地從定邊鹽池往邊區運送。
這些事情致使老百姓的負擔相當地重,搞的是天怒人怨、怨聲載道。所以就出現了老百姓罵毛主席的故事,但他沒有惱羞成怒,而是決定開展更大規模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采納了黨外人士、邊區政府副主席李鼎銘先生提出的精兵簡政建議。因此在演講中,毛主席才發自肺腑地提出了共產黨人要敢于接受批評和別人的意見的說法。
三、學習張思德精神,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人民服務的普通戰士張思德,不是讓我們說在嘴上,寫在報告里的,而是體現在小到平常幫助戰友,大到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的無數事跡。今天我們并不缺少毛主席當年站在講話臺上所稱贊的為人民服務的普通戰士,我們也不缺少為人民服務的資源,與組織這個資源的條件和能力。因為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有十三四億的人口,有著八九千萬的共產黨員,但是對于某些人來說,缺少的是像張思德那樣實實在在的行動,特別是十二年如一日的行動。幾句話描述張思德的一生就是:苦大仇深盼解放,投身革命意志堅,長征路上幫戰友,榮譽軍校加入黨,三個地方任班長,服從安排當戰士,燒得一手好木炭,以身殉職留英名。
張思德的作風就是延安作風的寫照,張思德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體現,延安精神概括講,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來陜視察講話中提到,延安精神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樹立和發揚好的作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從這個意義上講,張思德精神不是歷史的沉寂供我們去懷舊,延安精神也不是歷史的古董,供我們去鑒賞,它應該,也能夠融入新時期黨的建設、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為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個強大的精神動力。
張思德在革命戰爭艱苦的歲月中,始終做到了為人民服務,直至獻出自己的年輕生命。當代大學生都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好了,但是他們有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能不能從行動上做到為人民服務呢?從一些日常中表現可以觀察到,可以體現出來。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除了學好專業知識外,我們可以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去寬容理解同學朋友,在利益面前,比如評獎評優,應該能做到先人后己,做到延遲滿足,在集體生活中,應該做到有“服從意識、服務意識、大局意識”,作為一名學生干部要做好同學老師的溝通橋梁,做好老師的得力助手。如果能夠做到了這些,當大學畢業時,我們就能夠滿載著知識和收獲,滿載著大學鍛煉得到的素質和能力,去迎接機遇和挑戰,為了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家就可以用一生的行動踐行張思德的作風和他的精神。
張思德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當代大學生認真學習踐行張思德精神,對于培育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慧,張華春.弘揚張思德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第3期.
[2]余華.論張思德的生命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之啟迪[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年,第7期.
[3]戴安林.論張思德精神的內涵、意義及其時代價值[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1期.
作者簡介:張元(1985-),男,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人,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