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兵
【摘要】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和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中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首先理解和尊重是前提;其次,應培養校園廉潔文化,借助學生群體亞文化營造廉潔氛圍;第三,針對多元文化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沖擊,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最后,面對新媒體環境,要做到趨利避害。
【關鍵詞】職業院校 中職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職學生是中國產業的勞動大軍,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對于國家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職學生大多數是16至18歲的青少年,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還處在形成的關鍵期,思想還未定型,加上多元文化不斷碰撞、交融、沖擊,極易導致學生價值觀的偏差和扭曲。因此在職業院校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用24字簡要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就是要培養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思想內容。
社會主義價值觀是一個歷史范疇,其內涵在不斷的豐富和。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必須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創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人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用24字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次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倡導富強、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心價值觀反映了社會主義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社會主核心價值觀在發展目標上的規定,是立足國家層面提出的價值標和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價值導向上的規定,是立足社會層面提出價值目標和要求;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準則的規定,是立足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價值目標和要求。
二、當代中職學生價值觀的現狀
(一) 價值取向多元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世界各地的交流與互動不斷加強,各種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相互交融和共存,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多樣化和復雜化。中職學生在多種價值觀碰撞的環境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國內外不良風氣的影響,西方的社會思潮和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滲透,導致思想混亂、道德滑坡、信仰動搖。
很多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不加引導,使學生在沒有社會經驗的情況下置身于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下,這個受供需左右的市場直接或者間接的讓他們更加關注利益,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上一片茫然。主要表現為,課堂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無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自覺的認知態度;沒有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崇高理想,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個人理想;在愛國主義上,沒有體現出滿腔的愛國熱情,在對待不良的行為上也缺乏自覺的抵制行動;在道德認識和行為上,自我意識強烈,更關注個人利益和個人感受,缺乏集體意識,對待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淡然處之。
(二)價值選擇功利化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例如,就業難、看病難、住房難等,伴隨這些問題的沖擊以及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中職學生對自身利益和現實利益的關注更加突出,中職學生的價值取向功利化傾向明顯。不愿意通過自身努力和公平競爭實現個人價值,而是想法通過抄襲作弊、弄虛作假、走后門、請客送禮等手段獲得好成績、取得好榮譽。把當選班干部、加入黨組織作為實現自我發展的一種方式和未來就業的籌碼,為將來當官謀利作鋪墊,而不是為了追求理想信念,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部分學生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把金錢視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尺度,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濫,部分學生置思想道德于不顧,為追求金錢和物質而不擇手段,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和尊嚴,甚至拿自己的前途作賭注,鋌而走險,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培育路徑
重視學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黨和國家的要求。在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同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好、教育好、貫徹好是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所以,要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以人為本。
第一,針對多元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的沖擊,創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活動當中,充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實行校園文化角等活動,開放文化宣傳,幫助學生認識各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背景,宣傳社會主義文化,開辦歷史文化的專題講座,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弘揚傳統文化,深入了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此同時,開展專項活動,如愛國電影賞析等,加強對中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把學習身邊的先進人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榜樣對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示范學習作用。通過榜樣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使其堅定信念,彰顯社會主流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二,充分發揮班報、墻報、專欄、校刊、校報、廣播,特別是青少年樂于接受的網絡新媒介等輿論陣地的作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思想理論陣地,大力弘揚五千年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弘揚時代旋律和先進文化,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每一位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認識和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和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例如,通過創建優秀班集體活動和藍球比賽、拔河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點以及革命紀念館,參加一年一度清明節的祭掃革命烈士墓等活動,以及舉行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學習先烈頑強拼搏、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學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舉辦《三字經》、《弟子規》、《二十四孝圖》和《論語》等中華優秀經典作品的誦讀活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傳統價值觀,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傳統的優秀美德。通過舉行“給父母寫一封信”、“送父母一個吻”、“幫父母洗一次腳”、“替父母倒一杯水”等體驗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第三,面對新媒體環境,要做到趨利避害,首先要適應新媒體格局,接受新媒體對傳統媒介的優勢,用創新方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者主動將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運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破除以往以封鎖為主的管理方式,開設課程,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合理利用手機短信、博客、微信、網絡論壇平臺宣傳校園文化,構筑中職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新陣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建立監督機制,提倡文明使用新媒體。
培養中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任重而道遠。學校是中職學生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陣地,學生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學校,學校承擔著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責任。家庭環境在學生價值觀形成中也具有彌足輕重的影響,家長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對象,其一言一行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此外,在網絡發達、媒體便捷和社交開放的今天,在社會這所大學校里,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都會影響青年人群對價值觀的思考。因此,只有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合力,才能推進中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認同,幫助他們提高社會責任感,早日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漢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漢大學學報》,2010(2).
[3]吳冰.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福州黨校學報》,2012(6).
[4]陳立旭.從核心價值體系到核心價值觀[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2(6).
[5]張鳳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芻議[J].《齊魯學刊》,2012(5).
[6]徐荷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價值觀現狀特點與分析[J].《職業技術》,2008(2).
[7]武艷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狀況及特點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2).
[8]舒真珍.淺析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現與成因[J].《出國與就業(就業)》,2012(4)
[9]王峰.淺析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文史博覽(理論)》,2012(9).
[10]張音宇.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11]]曾倩.論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1)
[12]徐峰,林勤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查分析[J].當代職業教育,2011(4).
[13]張麗娜.高職院校工科類專業課教師培訓研究[D].湖北:湖北工業大學,2012.
[14]滕云.美英兩國農村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現狀、策略與特點[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
[15]彭爽.美國、德國、日本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特色與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6(12)
[16]季敏.職業導向成人高等教育培訓課程開發理論[J].成人教育,2008(11)
[17]宣勝瑾.吉林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培訓方案設計[D].吉林:吉林大學,2008.
基金項目:江西省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編號:1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