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婧
【摘要】故宮在我國的宮廷歷史中有重要且珍貴的地位,那里也聚集了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文化遺存。故宮里的文物,不管是房屋、庭院,甚至不起眼的物件都可以訴說一段魅力動人的歷史。三希堂作為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帝的書房,正將其蘊藏的文化歷史向人們娓娓道來。三希堂,最開始的名字為溫室,落座于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后來由于三希墨寶的儲存而改名。乾隆帝親筆題寫的“三希堂”匾額與《三希堂記》仍掛在墻上凝望著世事變遷。
【關鍵詞】三希堂;故宮;養心殿;教育意義
一、緒論
別看三希堂只是一間占地很小的屋子,里面承載的文化內涵是使人稱之為皇都的藝術殿堂。一代雄主乾隆帝,坐擁大清,創康乾盛世,一生極熱愛書法創作,將其最珍愛的三件墨筆瑰寶放于此處。這三件瑰寶分別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東晉王珣的《伯遠帖》。仔細觀察這間地方不大名氣卻不小的皇帝書房,整個房間充斥著古樸淡雅的氣息,占地僅8平方米,但運用楠木雕花將房間兩部分,視覺上擴充了一定的空間。窗臺下有一較為寬敞的高低炕,乾隆帝的御座設置在較高的炕上,在其上方掛著乾隆親筆的“三希堂”,親筆的對聯懸掛兩邊,語句陳厚,仄平相宜,彰顯了乾隆帝的高學識。這樣古雅的藝術殿堂讓人們感受著書法表達的張力與韻味。
二、建筑格局
乾隆將書房改名后,將這間屋子進行改變裝飾,先用楠木使得屋子分為內外兩室,楠木制成的隔扇質地輕薄,有一扇門夾于其中溝通內外。因為室內的空間狹小,光線不易透進來,故會使得房間昏暗。所以采用淡雅的藍色與白色相間的瓷磚平鋪于地面,周圍墻壁使用淺談的銀灰色進行裝飾,這樣把室內的光線提亮,又讓整個格調顯得平和、樸雅。
在房間內側的為北室且在陰面,所以房間設置應虛設,只在房間的北側擺放兩件簡單物什——寶座與硬木,寶座僅簡單陳設即顯示出一種沉實穩重的氣質,讓整個空浮的屋室都增添了沉穩的氣息。西側與北側的墻壁上分別有兩幅很大的筆墨畫進行裝點。西側墻上懸掛的是宮廷畫匠郎巨寧所繪畫而成,平鋪于墻上。畫面運用與室內相同的格塊與色調,有由遠及近的將圖畫上的進行排列,從而使得人們從外面看好似房里還有一間屋子,巧妙地擴大了房間的視野與主觀面積。北面的墻上則懸掛有一巨大的山水圖,崇山峻嶺,水色山光,刻霧載風,令人產生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
三、“三希”簡介
《快雪時晴帖》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絕佳之作,以行書貫穿整帖,字體如行云流水般舒暢。這封帖原本僅僅是王羲之與朋友平時書信往來的其中一封手札,但是顯露出來的是王羲之不俗的書法水準,使其特色顯山露水的得以展示。以用筆的角度來看,行云流水的揮灑卻不失沉穩矜持的迷人氣質,老道熟練的筆法仍有靈動的活躍。下筆有神,不急不躁,用筆將墨徐徐帶之,可以想象王羲之在案前提筆,有力的手腕以筆帶墨,緩緩地落下蒼勁的一筆一劃,胸有成竹、氣定神閑。這一傳世瑰寶先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供世人觀賞贊嘆。
《中秋帖》的作者為王羲之之子王獻之,先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秋帖》以其飄逸灑脫的字體聞名與世,據悉可能是王獻之自創的字體。《中秋帖》,還名《十二月帖》,原有字數為三十有二,后不期被去兩行,只剩字數為二十二。乾隆在位時,搜集各路好字,《中秋帖》被皇室所收。
《伯遠帖》東晉王珣真跡,被后世各書法大家推為珍品。在帖的開端為“伯遠”二字,即用之為帖名。《伯遠帖》原本是王珣給其堂弟的一封家書,堂弟名王穆字伯遠。該帖的用筆手法為獨具特色的行草書的表達形式,為書法藝術作品里面頂尖的創作作品。
在近代“三希”的命運一波三折,歷經磨難與挫折。1951年,《中秋帖》與《伯遠帖》流落在外很多年后,在周恩來總理的授意下以高價拍回。在顛沛流離之后,終于又存放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則在波折之后存放于臺北故宮博物館。
四、三希堂所帶來的教育意義
三希堂現如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供人們觀賞參觀,其蘊含的歷史文化氣息仍在三希堂的一方小地里處處彌漫。三希堂中存放的“三希”珍寶使其代表著一定的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在我國擁有深遠且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書法自古以來是我國文字即漢字的特有的表現藝術,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代表,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的特有的魅力與張力。書法藝術的獨到之處更在于與中華文化相互關聯不可分割,所以三希堂中所體現的書法意義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華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起到歷史記載作用的無疑是文字,而書法藝術的呈現更是將歷史的傳承表達的淋漓盡致。在魏晉時期,我國的書法創作達到頂峰,文人墨客中書法大家亦層出不窮。“三希”中有兩希都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大家的作品,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各書法家紛紛涌現。
所以“三希堂”給人們帶來的教育意義與中華文化尤其是書法文化的傳承密不可分。現代社會中,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與不斷更新,電腦手機的傳播普及使得不要說毛筆,即使連鋼筆、水性筆之類的硬筆都不常使用,文字的傳播與儲存可以方便快捷的地用網絡表達。在這樣信息傳遞如此迅速快捷的時代,毛筆顯然已經沒有任何時代優勢,也不會方便人們的日常使用。所以,對于書法文化的傳承也成為迫在眉睫的大事。在文化建設當道的中國,只有較好地把書法文化進行傳承,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同時,也要注重對書法愛好者的培養與促進書法藝術家的成長。因為,只有獨具個性的,具有高度藝術修養和造詣的書法家才是中國書法藝術傳承和發展的希望所在;泛泛之輩難以為繼,但也可以烘托整個書法藝術發展的前途。
中國是書法藝術的母國,發源國,根在中華大地上。中國書法藝術家們任重道遠,希望如朝日之陽。可是,有個別書法家看到鄰國日本、韓國等漢文化圈的國家里的書法家在弘揚中國書法藝術的活動,就悲嘆自己國家的民眾習書法的風氣日漸式微,似乎朝不如夕了,這似乎也有點過了。今日中國,有許多的學校還開設了書法藝術專業,甚至培養出了書法碩士、博士的。這個情況又是其他漢文化圈的國家沒有的。這也說明了中國書法藝術在中國已成為有系統有步驟,有目標發展的一個藝術。去年,中國書法藝術還申遺成功,成為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事件的意義就是對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個世界性的推廣。可是,話又要說回來,即使能以辦書法學校為生的書道家、書畫家,也是飄搖欲墜的,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學生生源一直持續旺盛,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找工作過好日子的專業特長還是最要緊的,所以,絕大多數的書法家還是需要找一份工作來養家糊口的,并支撐其書法藝術的追求。書法學校開了,不久又關了,這樣的狀況中外都有之。在新加坡,那里華人眾多,書法藝術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可是,想要靠書法藝術來養家糊口,那也是不行的。
五、總結
三希堂與其代表的意義共同影響著中華兒女,而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已經傳承了五千年,其永垂不朽的生命力,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韻律中,其藝術魅力,其養性修身和保健等等功能都是其他藝術無法比擬的,愛好中文的中外人士莫不喜愛之。中國書法藝術的那根奧妙無比的線條就足以使天下愛好藝術者傾倒不已。
參考文獻:
[1]張多強. 《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2]趙冠群. 故宮博物院中的皇家文化與博物館文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3]呂曉剛. 從文化遺產地的表象還原到內涵表達——淺析故宮博物院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的發展[A].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創意科技助力數字博物館[C].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11:6.
[4]陳瑞,徐婉玲,陶曉珊,韋心瀅. “故宮學的范疇、體系與方法”學術研討會紀要[J]. 云夢學刊,2012,01:5-18.
基金項目:本文由北京建筑大學“學科與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基地(2014年)”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