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凡
【摘要:】“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對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發展,其以“性善論”為前提,主張“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實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為民。
【關鍵詞:】孟子 治國 民貴君輕 仁政 民生 思想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孟子是杰出的一位。他被稱為“亞圣”,他提出的“君為輕,民為貴”學說突破和超越了孔子思想。2000多年來,孟子的仁政理念、民本思想、治民策略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孟子,名軻,字子輿,出生在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正統繼承者。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孟母“三遷其居”“斷機教子”,終使他學有所成。孟子生活的時代,諸侯爭霸,戰火紛飛,興亡成敗轉瞬間。當時游說之風盛行,各派人物紛紛游說諸侯。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授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慷慨直言,希望通過游說諸侯,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他認為,堯舜之后,圣人之道衰敗,于是社會動蕩,民生悲苦,社會從原有和諧、美好有序狀態墮落為混亂、悲慘的無序狀態。而要挽救這種無序的社會,恢復堯舜時的盛世之景,則只有實行“仁義”這一圣人之道,于是,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主張。《寡人之于國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那一年,孟子來到大梁(今開封),拜見梁惠王。當時恰好魏國剛剛遷都大梁,因為戰爭,百廢待興。于是,梁惠王“卑辭厚禮以招賢者”,希望求得治國良策,實現富國強兵。聽說梁惠王厚金卑禮招納天下賢士,孟子心中燃起希望,在55歲時再次出游,千里迢迢來到大梁,給梁惠王講了很多廣施仁義的治國道理。或許,孟子認為大梁之行是一次重要的游說活動,在《孟子》一書中,開篇第一章便記錄了他和梁惠王的談話。
梁惠王對魏國連吃敗仗深感恥辱,決心洗恨雪恥,問孟子應該怎么辦。孟子回答:“百里見方的小國也能夠取得天下。你如果施行仁政,少用刑罰,減輕賦稅,讓年輕人在耕種之余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長,這樣,就可以讓拿著木棍的百姓打贏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秦楚軍隊了。”初見梁惠王,孟子就以“仁義”之說規勸。
梁惠王抱怨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投其說好用梁惠王熟悉的打仗的事例,即打仗時兩個逃兵“五十步笑百步”來設喻,巧妙地諷刺了輕民好戰的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只有推行仁政,天下百姓才會投奔魏國。“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接下來孟子闡述實行仁政的第一步是“不違農時”,合理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無憾”,即”王道之始也”。 孟子主張“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孟子認為,為政者只有制定相應的土地政策,才能使民眾能夠世世代代安心于土地勞作,有了充裕的物質財富,國家才會穩定,君主地位才會鞏固。與土地政策、漁業政策一樣,在林業上,孟子也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在以(土葬)棺槨為主要安葬材料的古代社會,擁有一定數量的林木就顯得非常必要。在孟子的意識中,林木并非永久性資源,不可任意無節制地砍伐,而是按照一定的時令進行砍伐,“斧斤以時入山林,”只有做到循序漸進,林木才有再生長的時間,長此以往,“材木不可勝用也”。材木不可勝用,百姓才能得以厚葬其父母以盡孝道。
第二步是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必須教養百姓“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那么”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再加上”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那么”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也。顯然這就是孟子給梁惠王”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孟子非常重視民眾的教化。他自己一生獻身于社會教化,是繼孔子后重教化的典范。所謂教化,就是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變化、提高。儒家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倫理道德內容,它將中華優秀傳統倫理美德涵蓋其中,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誠、儉等,都是其重要內容。孟子希望通過教化使這些社會倫理美德化為人們的道德實踐,使廣大社會民眾知悉、理解、掌握并實行。世人一代代相傳,這些倫理道德內容中的精華就成了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糧。
孟子懷抱“仁政”思想,倡導民本與和平,反對不義的戰爭,在大梁極力游說梁惠王貼近百姓、施行仁政,并聲言唯有如此才能如其所愿,一統天下。然而,梁惠王并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在大梁,孟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孟子在大梁待了一年多,雖然沒有說服梁惠王,但他性善論、仁義至上的觀點猶如一粒粒種子撒播在汴梁這塊土地上。孟子的大梁之行是他一生中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開封城市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后人為紀念此事修建了孟子游梁祠,據了解,這也是孟子游學列國國都留下的唯一一座紀念建筑。
孟子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提出“仁政”,啟發了人民的覺醒。在當時激烈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中,他看到了民心向背對于國家政權安穩的決定性意義,他極力反對“暴政”,“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權力,贊成“湯放桀”、“武王代紂”的正義行動。
孟子的治國理論給封建統治者和人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仁政藍圖。他在如何對待人民問題上的主張,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聯系今天的生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江西調研考察時強調,在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他強調“只有解決好民生問題,人民才會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啟示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好民生問題,大力解決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傾聽群眾呼聲,關心人民疾苦,深入群眾當中去,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讓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要保護人民合法財產和人身自由,維護人民主人翁地位。
參考文獻:
[1]《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國也》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
[2]《孟子的仁政思想》王爽 天津師范大學 2014.3.2
[3]《孟子“仁政”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聶慧敏 合肥工業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