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芯
【摘要】國際設計競賽中幾乎都觀注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上,無論是興新領域、概念獎等皆顯示出國際競賽對未來發展性的重視,對于未來創造力趨勢方向與設計教育提供新方向等皆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被公認的四大國際設計競賽,亞洲以日本優良設計競賽為代表,本研究從近十年的日本優良設計競賽的審查評議的數據為分析來源,利用扎根理論與歸納分析,在創造力思維方面,提出感受力、整合力、調和力、創造力。希冀本研究之成果能為今后的通識或設計相關領域之教學內容及課程設計,提供符合時代與社會需求的發展方向,以利于后續建構連結產學資源,創造彼此共榮共存的創意思考平臺。
【關鍵詞】創造力思維、創造力模式、日本G-Mark、國際設計競賽
一、創造力思維
(一)思路架構
本文之研究階段一:文獻資料分析;從近十年的日本優良設計的金賞中的審查評議的數據為分析來源,加上文獻探討與社會變遷進行分析,探討創造力領域與其社會機能的變遷,以理解創造力議題的擴張。階段二:扎根理論;從歷屆審查評議的論述數據中,分析并歸納其創造力思維。階段三:歸納分析法;針對審查者的創造力思維進行系統歸納,以成為創造力的知識體系。階段四:歸納分析與詮釋分析分析以對應創造力的思維特質,藉以詮釋相關創造力思維意涵。
(二)近年創造力思維的特征
本研究采取NV.8軟件進行文本的操作分析,歸納出以下各種創造力思維的特征:1998年強調環保性(35.22%)、使用者為中心(34.39%)、安全性(30.00%)、社會與文化價值(28.41%)、問題解決(28.41%);1999年呈現系統效率(43.15%)、地域創造力(34.63%)、規畫性(27.59%);2000年,使用者為中心(34.64%)、生物科技(21.61%);2001年主張技術與科技(38.68%)、思考方式(26.52%)、價值觀(26.52%);2002年突顯社會與文化價值(85.73%)、價值觀(72.88%);2003年強調社會與文化價值(61.08%)、使用機能(26.98%);2004年呈現市場(20.28%)、新興創造力領域(20.28%)、傳達創造力(20.28%);2005年強調感性(53.25%)、技術與科技(技術與科技);2006年突顯技術與科技(57.10%)、知識產業(32.29%);2007年呈現思考方式(29.40%)、整合力(29.40%);2008年則重視環境調和(33.74%)、思考方式(33.74%)、社會與文化價值(33.74%)。
二、創造力模式
在1994年,代爾夫特科技大學之工業創造力工程(Faculty of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at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一場主題為「研究創造力活動(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的研討會中,從論文的審查與調查中顯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主題,創造力研究已成為一個跨學科的重點研究,并潛在著整合重要的發展有助于創造力研究在新領域的科學拓展。清楚地表明,創造力的科學有可能改善跨學科合作,因為它是一個多學科的科學。多學科的重要性合作為來公認創造力的科學。其中綜合學科性,似乎有許多的可能性一體化。創造力心理的研究、創造力知識的理論組織,創造力計算模式和創造力系統開發和輔助設備等,重要的新興領域經驗之間的共生關系。科學的創造力,是一個難以實現幾十年的概念,現在開始成為一個豐富的,多學科研究場。
(一)物質與人文之感受力。
日本美學中的「并」,描述細微之物的并列集合,主張整體是由細微的人、物、環境所構成,意味著每個細部都考慮到整體的存在,以擊鼓為例,考慮鼓聲的余韻后擊下第二響,每一響都不是整體的部份,雖然有其自立性,但都需要考慮整體的完整性,若以人類社會而言,「并」的美感是相互尊重,沒有支配關系的平等與調和。例如,以使用者為中心制定明確的基準如下,創造力的基本條件為:美觀、品味、原創、安全性、使用機能、質量完備、環境調和、適當價格,創造力的卓越性為:目標設定與表現的整合、理念的先進性、問題解決的適切性、通用性、環保性、系統的效率性、與使用者的溝通、安全的保障、適當的商品周期性、綜合完成度、超越價格的價值創造、價值觀的構成。
(二)溝通與策略的整合力。
例如日本優良設計審查內容提及:延續去前新設立「新興創造力領域」,今年再增設「傳達創造力領域」,創造力的全領域發展至今,不再只是商品的形與色,或是具體的生活提案,也包含人與人的溝通創造力、視覺傳達的創造力網絡,或是以IT為基礎的新嘗試,這些改變不僅是創造力領域的擴大,也包括創造力的計劃、策略與政策等總體創造活動」。獲獎的商品在技術與造形方面,均獲得高標準的問題解決,將技術的革新適切地表現于人性化的創造力,追求的不是技術本身,是使技術孕育想象,進而激發造物的熱情,這正是今日創造力的使命。
(三)環境與文化的調和力。
日本Tripod創造力公司負責人中川聰,為通用設計產品的研究開發創造力一套包含五十五項指導細則的評價系統。 其歸?在Ron Mace教授提出的通用設計七原則與中川社長自創的三項附則下。其三項增修的附則為:(1)耐久性與經濟性的考?為?能安心、長期的使用,必須考?物品的耐用程?與適當的價格。(2)質量與美觀的考?,開發的產品需作機能的實用性、質量優?與美觀的調和。(3)健康與環境保育的考?,考?人體健康、環境保育及資源永續?用的問題。例如日本優良設計審查內容提及:?作品大多圍繞「再資源化」的議題,其涉及的對象包括物質、國土、歷史與思想等,超越造形的框架,形成支持社會的優越系統。最大的特征即是「技術革新、機能整合、環保議題」的創造力化。呈現使用面的創造力、制作面的創造力、物流面的創造力,以及環保面的創造力等,其內涵包括知識產業、附加價值、地球環境、地域文化、高科技、通用創造力等,創造力物與使用者的溝通顯得格外重要,這種稱為「生活形態」新社會價值的創造力,不只是研發部門與創造力者的工作,需要從經營者到物流末端,最后傳達至使用者,組成一個有機性的網絡。創造力作品的審查基準則從滿足「良好創造力」的基本要素,提升到豐富生活的「優良設計」與「開拓未來的創造力」。
(四)多元與未來的創造力。
生活形態是一種系統觀念,顯示某個社會或群體與其他社會或群體的差異,并具體表現于動態的生活模式之中,認為生活形態將消費者視為「整體」,而不是個別的片斷,可有效協助創造力人員了解消費者,并藉此增進掌握消費者心理的機會。生活形態是個人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經由不斷的整合所產生的結果,并可實際影響個人的行為。例如日本優良設計審查內容提及:創造力物與使用者的溝通顯得格外重要,這種稱為「生活形態」新社會價值的創造力,不只是研發部門與創造力者的工作,需要從經營者到物流末端,最后傳達至使用者,組成一個有機性的網絡。在廣泛的領域中,創造力者必須意識到,創造力不只發生在工作室,而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在現代社會中,創造力者作為專業人士,比以往更加重要,在進入擴散領域的創造力中,攜同具體的技能,創造夢想的可能,并提出戰略實現目標。例如,創造力的源頭為創意,尤其是新興領域的建構,原有生產與消費的結構已無法支持新的需求,個別的企業、行政、地域等組織框架須要進行部分的調整,方可進行新興領域的設定。
參考文獻:
[1]Rivka,O.(1995). Observing the observers:Research issues in analyzing design activity,Design Studies,16(2),275-283.
[2]黑川雅之(2006)。八つの日本の美意識。東京:講談社。Masayuki Kurokawa(2006). Awareness of eight in Japan. Tokyo:Jiang Tan She.
[3]Garvin,D. A.(1988). Managmg quality the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edge,Free Press,USA.
[4]小澤雅子(1990)。新?階層消費的時代(陳麗秋譯)。臺北:遠流。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科研基金科研啟動資助(編號:14SKBS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