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娟
【摘要】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結合我們學校提出的“五步兩型”,即“目標導航、情景自學、合作交流、展示激學、反饋提升”。對課堂模式進行了修改。開始課改時出現些錯誤,反思后現在的初步教學模式,無論怎樣改,以學生的參與度高,掌握情況良好的課堂就是優秀課的堂。
【關鍵詞】“五步兩型”,開始時,反思后,換一個套路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十余年來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向。
結合我們學校提出的“五步兩型”,五步,即第一步:目標導航——雛鷹待哺; 第二步:情境自學——雛鷹清聲;第三步:合作互學——群鷹和鳴; 第四步:展示激學——鷹擊長空;第五步:反饋提升——鷹翔九天。兩型即:自學—合作課型(情境自學 合作互學);展示—提升課型(展示激學 反饋提升)。這一年來,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學校發展方向,我對課堂模式進行了修改。一開始實行課改時,我也是茫然的,因為不知道以什么樣的形式去上課,雖然去聽了很多學校的課,如培英實驗學校,景泰中學,還有在廣外外語學校舉行的開放課等,也聽了一些專家的指導意見,學了一段時間后,感覺模式是有點感覺了,但真正自己該怎么上課還是摸不著頭腦,心里沒底,在我的意識中,課改就是盡量老師少講,學生多講,以學生為主題。
一、開始課改時出現的錯誤
1、首先是分組
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把全班分為6個小組,當時分組的原則是照顧成績均衡,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搭配,目的為了好幫差。實施了半個學期發現,單單按成績,會發現有些組得分較高,有些組很明顯有惰性,不是他們組的成績不好,而是該組的同學不喜歡舉手和表現,所以該組的總得分不高。
2、以學生為主體
總以為課改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很多內容都盡量讓學生來完成,老師在一節課當中,就是只講幾句或偶爾插兩句。結果實施一段時間后,發現課沒講完,學生一節課吸收的量不夠,因為都是由學生來完成,他們需要不斷的探討,糾正,而且表達不完整,不準確等等問題存在,這是需要時間去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時間上耗費不少。當然對于愛表現的同學來說,他這節參與度很高,因為他可以好好地表現,對于中等生,又好表現的學生,最適合這種教學方式,但有些學生也會趁這個時候說說題外話,也有的學生是摸不著頭腦的,本來接受能力就慢,再讓學生這么沒系統的說一堆,就更不清楚是什么狀況了。這種情況,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1)整堂課基本由學生來完成,合作互學,學生參與度較高,但發現教學任務只完成一半,有些差生會摸不找頭腦,因為學生的表達不是很規范,(2)害怕學生講不好,或者時間不夠,學生上臺沒講幾句,老師就急忙幫助重復一遍或接過來解釋了。這兩個極端要引起大大的注意,稍不注意,就會犯了。在聽一些課時,會很容易發現老師們會犯這個錯誤,我也在時刻提醒自己:要相信學生,老師講的不一定更好!
3、只顧講忽略練
課改提倡,以學生為主體,要培養有自信的學生,我們的理想目標是:學生上講臺大方、自然,講解題目頭頭是道,聲音響亮,臺下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能很快指出臺上講解者的弊端,同學之間產生質疑,而且學生能通過辯解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所在,老師就是一個聽眾和總監。為了培養學生,我們往往只會注重這方面,讓學生更好地“解說”,而忽略了學生“練”這一方面,而數學更多的是要會寫出來,才能得分,說得再好,寫不好也是不能得分。并且理論上知道,并不代表能運用知識點進行解題。
4、講究合作遺忘獨立思考
新課改講究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從而解決問題。所以很多課堂問題,老師會經常要去小組合作去完成,在這過程中,課堂上顯得更有氣氛了,學生參與度高了,學生都動起來了。而實際會出現:有些學生想都沒想,在小組中,成績好的同學就會把答案告訴他,所以他是沒有經過思考的,是被動接受答案,如果接受答案后是理解的還好,最怕是說了答案后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表面上這道題老師就以為他懂了,到測驗時卻發現存在很多問題。也有部分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是屬于“打醬油”身份的。記得我們數學教研員說過:“而數學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如果思考了不會,要再思考,確實不會了,再問同學或老師,這樣他才會真正接受,印象才會深刻,下一次也許就會懂了。可以合作,但要看什么樣的題目,而且合作的次數是有講究的,不是越多越好!
二、反思后現在的初步教學模式
1、還是以小組為單位
以小組為單位,可以增加學生的團體精神,也方便老師的管理,所以分小組還是可以延續的。除了根據組員間的成績分組外,還應根據該組員的活躍度進行調配,使各個小組競爭實力相當,學生們才更有動力。對舉手較少,或比較內向的學生,特意點名他回答,或者這樣的同學回答得到的分數將會更多,來促進活躍不夠的學生的參與。對于難點的問題提問成績好的學生,而且要求要更加嚴格,對于成績中下的學生,要求回答聲音要響亮,老師及時給予鼓勵。
2、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自學能解決的問題就要讓學生自學,教師不急于講;不會的可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實在不會的教師再加以點撥,教師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先讓學生說,學生回答錯了不要緊,教師可以糾正,但一定要給學生學與說的機會。 對于較容易的題目和內容,讓學生先看書,但讓學生看書的同時,老師一定要提出相應的問題,要不然有些學生看書沒目的,而且不會看,也不知要看什么,所以要帶著問題看,或者該問題能從書上相應的例題中找到答案,這樣比直接告訴學生方法和答案,學生來得更有學習的興趣。例如:講平方根、實數的分類、用坐標表示點等,我都是讓學生先閱讀書本,然后出一些相應的題目,讓學生來自學完成。學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可能有些學生暫時不懂,但在黑板提問時,學生就會嘗試找到規律和答案了。或者直接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解也是可以的。然后由教師提出一些需注意的事項。
3、“先教后練”
本人覺得,數學中有一些題,必須是由老師來講的,例如作圖題,老師要規范格式。如:尺規作圖: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或角平分線,老師應親自規范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先看和模仿,然后學生練,老師最好逐個批改,因為如果是對黑板答案的話,有些學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對還是錯的,甚至漏了些痕跡之類也以為是對的,而在作圖中,痕跡是很重要的。所以作圖或畫圖,建議盡量對學生個個面批。
4、在以練為主體的基礎上訓練學生講的能力
現在課堂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有興趣聽,參與度高。要以練為主,真正會做,才能拿到高分,所以一節課盡量要有半節課是練習的時間,最少也要有15分鐘,如果一節課只有10分鐘在練,那我覺得這是一個不成功的課,不是有效果的課。練要精,題目要典型,可以是必考的或者學生容易錯的題。為了完成好這一點,我上課之前都是要靜心備好課,不能因為自己教了很多年書就隨便上課,這樣子,一節課就只有半節課是真正有用的。因為書本和課程要求不斷變化,學生的要求也變了。老師要當自己是個新手,不斷地學習和改進。
5、既要有小組合作也要獨立思考
對于我本人來說,我更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思考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考慮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答案或互相交流,以獲得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小組合作主要用在一些中難度的題或較難的題可以小組合作。或一題多解的情況也可以小組合作,然后讓學生上臺展示。如在坐標內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由于每條邊都是斜的,以學生現在的知識能力,沒有辦法準確求出其中一條邊,我們可以考慮用把三角形分割或擴大的方法去解決,讓學生小組討論再上臺解說,學生氣氛會很熱烈。也懂得了原來這道題可以這么多種解法呀!
原來的課堂是滿堂講、滿堂練,學生習慣于記(記住教師的講解)、背(背出有關的結論甚至只是公式)、套(用公式套題目反復練)。死讀書,負擔壓得透不過氣來,學生聽課味同嚼蠟,包辦代替的路越走越窄。換一個套路,學生能做的讓他們嘗試去做,只有放手才有自主,才能投入。個中艱辛,其實是學習的樂趣。至于學生難以做到,但必須會做的,教師應當出手幫助,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探究需要引導。對于課改和新型的教學模式,本人還在不斷地探索和改進之中,但我覺得無論怎樣改,如果一節課學生的參與度高,掌握知識情況良好,能力得到一定鍛煉的課堂就是優秀課的堂。
參考文獻:
[1]網頁《高效課堂的四個要素》
[2]網頁《我國現代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
[3]《課程·教材·教法》2012增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