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帆
【摘要】在已有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實證研究有很多,但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只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平面關系,忽略了地理位置也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經典的理論大多都認為經濟或金融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對周邊都會有正的外部性,但現實卻不一定如此。
【關鍵詞】金融發展 經濟增長 空間效應
一、引言
金融業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業不僅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和各式各樣的中介服務,更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從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金融業無疑是現代經濟的發展核心,各種金融工具的出現以及組合使得金融資源更加合理的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分配,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資金來源和融資渠道,同時也為資本過剩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資本保值、增值和投資的渠道。但是,對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作用機制在學者們之間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有些學者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僅僅是線性相關,在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金融發展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他們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即空間作用。
二、相關文獻回顧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國外學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開創了實證研究的先河,他通過研究得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存在同步關系的。Levine和Zervos(1996)通過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場發展狀況的指標,其研究結果是銀行發展、股票市場的流動性都是經濟增長率、生產率增長率以及資本積累率的很好預測指標。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不少學者對中國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陳高通過研究得出國家應該通過相應宏觀金融政策的引導,縮小各地區金融發展的差距,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陳黎敏(2011)通過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978—2008年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面板數據分析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總體呈現很強的正相關性,但由于各地的經濟基礎不同,各地區之間差異較大。通過梳理上述研究文獻不難發現,目前已有的分析中,大多數學者忽略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忽視地區間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因此,本文將從空間計量模型的角度對數據進行分析,將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考慮在內,全面分析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
三、空間相關性分析及模型建立
從現有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學者均使用MoranI指數分析空間相關性,本文也將利用MoranI指數來對省市自治區金融業的空間相關性進行檢測,但為了使研究更簡便,于是將傳統的MoranI指數進行調整,改進后的MoranI指數表達式如下:
其中 , , 表示第i個省的GDP,n為樣本區域總數, 為相鄰空間權重矩陣。
MoranI指數的取值范圍一般是[-1,1],如果0 根據空間計量經濟學,空間效應可以通過空間自回歸模型(SAR)和空間誤差模型(SEM)來表現。在SAR中,變量的空間相關性通過因變量的空間滯后項來反映,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自回歸模型為: LnGDP=α+β1LnBank+β2LnStock+β3LnInsure+ρW_LnGDP+ε 其中W為n×n階空間權重矩陣,Wij表示了空間鄰接關系,W_LnGDP表示空間滯后因變量,ρ表示空間自回歸系數,該估值反映了空間相關性的方向和大小。 當被模型的解釋變量忽略的變量傳遞了空間相關時,可以假定空間相關是通過誤差過程產生的。檢驗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誤差回歸模型為: LnGDP=α+β1LnBank+β2LnStock+β3LnInsure+λLnW_μ+ε 其中λ表示空間誤差自相關系數,用來描述回歸殘差之間的空間相關的強度,W*μ表示空間滯后誤差項。 根據模型及其轉變,將搜集到的數據利用極大似然法對包含了空間滯后項以及空間誤差項的SAR和SEM模型進行回歸后的結果顯示,空間系數ρ和λ在統計上均高度顯著,這更進一步證實了空間相關性的存在。通過對SDM模型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通過地理空間機制對我國經濟的增長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同時銀行業的作用是最大的,這和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較為符合。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資源調配目前很大程度上還是通過銀行業來實現,證券業、保險業的經濟調節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空間計量分析后發現,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的空間相關性,但是金融業發展的空間輻射能力有限,并且金融業中的空間相關性主要表現在銀行業中,我國的政策體制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業發展的輻射作用的有效發揮。 地區間金融發展的合作如果想要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局面,需要消除因行政區劃而導致的區域割據局面。政府應對相關的規章制度、行政法規進行調整和修改,從制度上解決區域割據局面。另外各地方政府之間也應加強交流與合作,制定一些雙邊或多邊協議,通過市場和利益補償等機制,達到雙贏的局面。只有消除了體制障礙后市場的力量才能有效推動區域間經濟的分工與合作,加快區域間金融資源的流動,促進區域金融中心得形成。 參考文獻: [1]任曉怡,湯子隆,祝佳.廣州市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J],肇慶學院學報,2014年7月 [2]李林,丁藝,劉志華.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溢出作用的空間計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3]陳高.空間計量視角的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收斂關系研究[J],21世紀數量經濟學. [4]陸靜.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2.02 [5]陳黎敏.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J],貨幣銀行,2011.08 [6]王景武.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5.10 [7]閆麗瑞,田祥宇.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宏觀經濟研究,2012.03 [8]豆曉利.金融支持與區域經濟增長集聚與差異—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發展研究,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