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超
【摘要】在當前的農村土地流轉中,由于貧窮農村在一定的程度上仍受順從型政治文化的影響,農村村民在政治體系中,對自己的角色、權利、權威、責任的等方面的認識不夠積極,導致較低的政治參與,從而帶來了土地流轉的諸多弊端:使政府與村民角色發生錯位、村民維權意識淡薄導致政府對土地流轉收益不公、村民缺乏對政府政治行為的責任監督滋生了新的土地腐敗、村民的個人力量無法與國家權力不對稱而無法抗拒國家權威,為此必須采取必要措施糾正以上弊端。
【關鍵詞】順從型政治文化 角色 權威 權利 責任
一、順從型政治文化簡述
阿爾蒙德和維巴將政治文化劃分為三個類型:地域型政治文化、順從型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順從型政治文化,該文化沒有一標準的概念,但對該文化有一個共識:長期生活在政治體系的社會成員,通過參加社會政治實踐活動,對自己在政治體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權威、權利、責任等有足夠清晰也足夠明確的認知、情感、價值判斷及取向,可是作為政治參與者來講,自我取向卻非常低,只是默默的接受政府或政治統治者的影響。該類型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央集權制的政治國家中,我們中國就有其適合其生長的土壤。雖然我國整體上正在走向更高生活質量的小康社會,但順從型政治文化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徹底改變,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歷的時間太長,封建順從型政治文化思想在農村落后地區扎根極深,以及文化本身的繼承性,這必然會使該文化不可能短期內瞬間消亡。“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順從型政治文化的真實寫照。
二、順從型政治文化所導致貧窮農村地區土地流轉的弊端
1、村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主人公地位的角色,導致政府與村民角色發生錯位
根據順從型政治文化的含義,該政治體系內的成員對自己的角色有明確的認識,但長期生活在順從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他們對“主人公”的含義缺乏深入理解或理解不全面,由于長期受政府的支配,他們就養成了“聽話”的習慣,一切有政府說了算。政府在土地流轉中不允許村民有意見,否則就以“不服從政府或反政府”的帽子就扣在了老百姓頭上,這就使村民與政府角色發生錯位。《土地承包法》和《物權法》以法律的形式對農民的土地權利給以保護,其實也是對他們的主人公地位給以肯定和支持。但在實際的土地流轉中基層地方政府不由自主的充當了主人公角色,土地的轉出和轉入都由政府說了算,村民沒有話語權。 2、村民維權意識淡薄導致政府對土地流轉收益不公
長期在順從型政治文化中生活的村民對自己的權利認識雖然比較明確,但是對政治體系以及對政府沒有任何要求,甘心情愿被支配,因此當權利受到侵害時不會維權也不知道怎樣維權,其實質仍是權利虛化。在土地流轉以及土地確權中,政府對土地的插手是不可避免的事,為何要插手此事,其一、為了政績,其二、為了掙錢,其三、既為政績又為掙錢,這必然出現了與民“爭利”的現象,更難聽一點去說,那就是“要”利。為什么會出現此種情況,簡而言之,村民維權意識淡薄助長了當地政府的權力濫用。對政府在土地流轉中歌功頌德現象以及對土地流轉的溢美之詞隨處可見,而敢在土地流轉中對政府持批評的學者也并不是沒有,他們通過實事求是的研究得出與眾不同的結論,那就是在土地流轉的不同權利主體利益分配中,與政府相比,村民、村集體以及承包商獲得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政府靠土地流轉掙了錢,獲得最大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分配不公。
3、村民缺乏對政府政治行為的責任監督,滋生了新的土地腐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很明確的說明國內的任何公民都必須對其國家負責,而在具體的土地流轉中村民就應該監督政府的一舉一動,防止各種不軌行為的發生。并不是說生活在順從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沒有監督政府責任意識,相反,他們有明確的責任意識,只是對政府不行使監督職責,導致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發生各種白色、灰色、甚至黑色的新型土地腐敗。掌握了公共權力的政府,在自己主導的土地流轉中,特別是一少部分政府成員濫用他們自己的職責性權限,不按照土地流轉的政策、規則、程序去為當地村民腳踏實地的辦實事,不是一切為老百姓土地利益著想,而是私自為政府或為個人的利益考慮,這是一種不該容忍的腐敗。
三、提高村民政治價值取向、培養有積極參與感政治人的措施
1加強對村民獨立政治主體意識和自主性政治人格的培養
在村民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實踐活動中,要使其自覺感到那是自己的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因此必須主動積極的參與其中。一般順從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缺乏現代民主型的政治人格,融入到與自己相關的政治實踐中去的可能性不大,難以對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政治實踐發揮積極作用,有時,甚至起反作用。要使村民自己能充分認識到并能幫助周圍的人認識到僅僅擁有權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承擔政治義務、勇挑政治責任,爭取使自己的政治價值取向與我國當前的民主發展要求保持同步。
2發展積極參與型的政治文化
從政治文化與政治行為的辯證關系可知,文化對行為起著指導與規范的作用。在參與型政治文化中,社會成員的政治思維能力、價值觀以及心理傾向能幫助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順從型文化影響下的各種非理性政治行為,從而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思考。一句話,村民接受什么樣的政治文化就將會有與此相應的政治價值傾向和行為模式。反過來,任何政治個體的行為也毫不例外的并且程度不同的受著他們周圍既定的政治文化影響與約束。
3要通過切實有效的政治社會化方式對村民社會化
公平與法治要內化入民心,并能以公平與法治作為監督政府一切政治實踐活動的標尺,使其行為在公平與法治的軌道上行駛。就土地流轉來講,最起碼是村民接受這樣的社會化思想------土地流轉市場必須公平化、市場行為法制化、政府調節必須間接化。土地流轉本來是在井然有序的市場經濟平臺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正是當地有些政府對土地流轉事件指手劃腳,以至于出現種種弊端,因此公平與法制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通過以各類他們能接觸到的媒體反復而有效地并且長期的灌輸這種特定的政治價值觀以及積極參與政治實踐的思想,這也是對村民進行政治社會化的最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阿爾蒙德,維巴. 公民文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16)
[2]高進云,喬榮鋒.農地城市流轉前后農戶福利變化差異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