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少華
【摘要】新課程強調德育在各學科教育環節的滲透,它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上,強調要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實踐環節,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那么,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它賦予了我們歷史的重任,我們就要對學生抱著一顆真誠的愛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會學生學習,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怎樣做人,把他們培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關鍵詞】高中音樂 德育滲透 素質教育
音樂教學怎樣育人?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感性途徑去感染人、影響人,并將這種審美情感轉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由此可見,在音樂課中滲透思想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好途徑。
一、靈活變通,深化教育
采用靈活變通教育能變平淡為曲折有味,這樣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并能深化教育效果。如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介紹一下,這是三十年代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那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滅絕中國的侵略戰爭,祖國大片國土處在日本軍的鐵蹄蹂躪之中。侵略者們燒、殺、搶、掠,很多與你們同齡的學生們失去了爸爸、媽媽,無依無靠,在死亡線上掙扎。中華民族不愿做亡國奴的熱血兒女,拿起了槍,同侵略者展開浴血奮戰,為了民族的解放,很多人倒下了,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國土,染紅了國旗,染紅了我們佩戴的紅領巾。老師聲情并茂,同學們思想受到了很大振動。激起了強烈的愛國熱情,有的同學熱淚盈眶,在國歌雄壯、激昂的曲調聲中范唱,合唱充滿了激情。仿佛在向為國捐軀的英靈們表達自己深深敬意。通過課堂這樣的教學,同學們每周學校組織的升旗儀式,每個同學都能認真地對待,同時,學生們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并告訴同學們不論在什么場合下,只要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聲音都要莊嚴、肅穆。時時記住,祖國在我心中。
二、運用對比,體驗情感
強烈對比產生的鮮明形象具有格外感人的力量。使人得到充分的情感體驗。如:欣賞《小白菜》時,可巧妙地采用對比方法,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幸??鞓放c小白菜的痛苦進行一系列對比,使學生產生深切的悲憫之情。在教授歌曲《生長在祖國懷抱中》時為了把這首歌演唱的歡快活潑富有激情我在教歌前先進行啟發,讓學生講述遇到最高興事的心得體會,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講述著自已上公園,過生日,游名山大川的興奮心情那抑制不住的激動,躍于臉上,我緊抓這時機向學生們講述舊社會學生們的苦難生活,他們忍饑受凍連吃都吃不飽,哪里還談得上過生日、上公園······。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學生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長在新中國是多么幸福和愉快。從而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更加珍惜現在美好時代,更加努力學習,將來成為祖國需要的人才。
三、滲透自然,水到渠成
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滲透,一定要自然,不能強拉硬拽、牽強附會,關鍵是找好作品切入的切入點。做到“潤物細無聲”,高中音樂課中有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
如《祖國頌》(喬羽詞、劉熾曲)在該作品的教學中,我首先講解分析作者創作的背景,引導學生在感情地朗誦歌詞,然后欣賞。欣賞之后分析旋律、曲式,讓學生用心去體會祖國壯麗山川、人民建設祖國無比興奮的心情;富有特色的曲調展現了祖國大地一派豐收的景象,贊美了祖國各地工農業生產蒸蒸日上的情景。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們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期盼與歌頌。再讓學生聯系實際,討論自己身邊的變化,使空洞的情感由然而升到了具體的情感體驗,著實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學課。
如《黃河大合唱》,它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人聲演唱的各種形式(獨唱、輪唱、對唱、合唱)而且通過教師的講解,師生共同回憶歷史,引導學生討論假設自己在當時的時代?會怎樣?從假設中去體驗,從而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在當時時代背景下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奮勇抗日的偉大愛國情懷。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德。
四、利用學科特點,以“美”感染學生
音樂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課是培養學生正確審美的有效手段。
在課堂上,我們通過美的典型,美的語言等,把作品中的真、善、美傳遞給學生,去營造輕松和諧的氣氛。音樂是非語義性,非具象性的藝術,它不可能像文學作品那樣用文字寫具體的情節故事和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情感體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音樂表達的感情和學生心中潛在的感情相互交融產生共鳴,并由此獲得美的享受。
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有的學生認為從個人的生活道路去想象,從中悟出“要做生活的強者,與生命之神去拼搏抗爭,直到駛向幸福的彼岸”。也有的學生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去想象:“革命階級要戰勝反動階段,必須通過艱苦的斗爭,戰勝各種黑暗勢力,最終取得勝利,走向光明”。這一切都說明,好的音樂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
如在欣賞古琴曲《高山流水》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從曲式結構上認識,在節奏音型上感受,在風格色彩中去體味一種深刻的思想內涵。比較兩個主題的不同,聽錄音再次去感受,而后組織學生討論、產生聯想,比較旋律音響所產生不同流水的形象,再請學生用語言描繪不同流水形象,有的同學這樣說“如叮咚山泉”。有的“如涓涓細流”,有的說“奔騰的江河”。有的說“汪洋大海”。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山泉、小溪的長途跋涉及坎坷歷程最終歸宿大海,它的這種歷程最終體現的是一種精神——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而聯想到自己,從中悟出一個道理:讀書、做事就要有堅定的目標和信念,歸納與總結完全由學生來做,而不停留于教師的總結之中。不僅提高和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而且讓學生體驗到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情懷,更在欣賞中提高學生的情商。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教書,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二十一世紀需要的人才是:誠信、團結、合作、能力,愿我們大家為培養具有優良素質人才的道路,探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