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越勝
巴西著名教學學者弗萊雷認為:只有在具有創造性和批判性的“對話式教學”中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提問又是教學對話的關鍵,只有能激勵學生思考、激勵學生自發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問,才能推動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由此可見,提問對教師組織有效教學、深化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數學課堂中的優質問題必須是內容緊扣教學目標,明確易懂無歧義,既突出知識的重難點又有一定的開放性,而且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往正確的思路上引導,激發學習興趣的問題。簡言之,優質問題可界定為:能提高注意力,激發思維,以及帶來真正的學習的問題。好的數學問題對于數學教學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有效載體,它具有恰當的探索空間,具有較好的針對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課堂上每節內容都應精心恰當地設計有意義的問題。所謂“精心設計”應認真把握好以下的“二個度”:
一、數學問題設計應把握好“二個度”
1.掌握好問題的難度
問題的難度控制是問題設計的關鍵因素。問題太難導致課堂“僵局”,學生處于啟而不發的狀態;問題過易,導致課堂“鬧市”或“冷場”,會使學生處于“不思問題而熱熱鬧鬧”或“不愿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狀態。因此,設計問題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要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使解答問題成為“跳一跳,夠得著”。即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設計。這樣就不會讓學生因問題太簡單而不屑一顧,也不會讓學生因問題太難而喪失信心。研究表明,那些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學生知道一些,但是僅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不能完全解決,也就是說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具有啟發性,最能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例如:一位青年教師在一節數列復習課中,給出了這樣一道題:請同學們證明:
對 成立。教師提了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學生甲,請你說一說是你是怎么思考這個問題的?
學生甲:我還沒有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對于不等式的證明題,我希望能從左邊證到右邊,但無法進行下去。
教師:有哪位同學可以補充或有新的想法?
學生乙:我把它的左邊看作數列的求和,但也沒有找到切入口。
(這時教室是一片寂靜,教師試圖鼓勵學生不要放棄繼續探究)
教師:剛才兩位同學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但是,他們都把左右兩邊割裂開來了,我建議你們把左右兩邊綜合起來思考一下。
(學生在下面激烈的交流、討論,還是沒有學生能想到解決的辦法,教師見時間浪費很多,就直奔目標“啟發”學生思考)
教師:我們在前面學過怎樣的數列的和是 ?
學生丙:前 個正奇數的和等于 。
教師:那不等式的左邊的每一項能不能變成奇數呢?
學生丁:噢,我知道了。不等式的右邊有 ,應該是前 個正奇數的和等于 ,現在只要想辦法把左邊轉化為前 個奇數的和即可。
方法如下:由不等式知識可知 ,
則不等式左邊 不等式右邊,結論得證。
從這位青年教師的所提的問題來看,他沒有設計出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的設問,學生“跳一跳,夠不著”,使學生迷失了方向,浪費寶貴的時間,所提問題太難,同時也不能及時起到啟發和引導作用,以至于最后只能直奔目標告訴學生,從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顯示課前對提問準備不足。當師生對話到學生乙的回答:“我把它的左邊看作數列的求和,但也沒有找到切入口”時,教師只要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有沒有使用過什么方法或應用某個公式、定理就可以對左邊求和呢?”因此,教師的所提的問題的著力點應放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這樣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具有啟發性,最能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
2.安排好問題的梯度
在數學教學中,對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內容,學生難以理解、領悟,教師可以采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方法,把一些較為復雜困難的問題設計成一組有梯度的問題串,以降低問題的難度。例如:設不等式 對于滿足 的 都成立,求 的取值范圍。教師通常都會給學生介紹如下的解法:
解:令 ,不等式 對于滿足 的 都成立,當且僅當 ,即 ,解得 ,所以 的取值范圍為 。
此解法思路巧妙,過程簡潔。但教學中發現,過一段時間后能順利求解此類問題的學生很少。這說明平常將看似很好的方法直接灌輸給學生,其教學的有效性是很低的,學生對解題方法的認識僅停留在賞析的層面上,沒能在大腦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筆者經過一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有效教學的策略----課堂的有效提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設問如下:
設問1:本題涉及哪幾個量?相對于 的變化, 應看成靜止的還是運動的?為什么?
設問2:題目的要求是“求 的取值范圍”,看來 又是可以在某一范圍內變化的,你對此怎么理解? 的取值范圍究竟是哪個條件決定的?
設問3:對于每一個確定的 值, 的值也緊跟著唯一確定了嗎?你為什么這么說?由此可知, 與 是什么關系?
設問4:記 ,你能用函數的語言重新敘述題目的條件和目標嗎?
設問5:函數比較抽象,而函數的圖象具有直觀的特點,為此,我們常常借助函數的圖象來幫助思考和解決函數問題,你認為 的圖象形狀是怎樣的?現在又限定 呢?它是拋物線的一部分嗎?
設問6:由此,你能再一次敘述題目的條件和目標嗎?
設問7:線段上的點有無數個,你能一一考察嗎?你能通過對線段上若干個點的把握實現線段在 軸下方的要求嗎?請畫圖試試。
設問8:你最終得到了什么結果?
設問9:前面我們知道, 是 的一次函數,不利用函數的圖象,你能解決此問題嗎?比較一下,哪種方法簡潔?
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可能的思維線路如下:所有的函數值小于0 只需函數的最大值小于0 考察 的單調性 對 的一次項系數進行討論
或 或 。
通過一連串富含邏輯聯系的提問,而且提問的著眼點是學生問題理解的困惑處和思維突破的關鍵處,為學生鋪設一條通向本質性理解的線路,順利的突破了題目的關鍵和難點,讓學生自己伴隨著漸趨深入的認知過程把握和運用數學思想方法。
總之,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用“問”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遨游,數學課堂因提問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