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命意義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2016-10-22 01:31:04賴雪芬鮑振宙王艷輝
心理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青少年意義研究

賴雪芬 鮑振宙 王艷輝

(1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梅州 514015;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廣州 510631)

生命意義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賴雪芬1鮑振宙2王艷輝1

(1嘉應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梅州 514015;2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廣州 510631)

采用生命意義問卷、自尊問卷和抑郁問卷對1020名中學生(平均年齡14.95歲,男生459人)進行調查,考察生命意義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結果發現:(1)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之后,意義體驗負向預測青少年的抑郁,意義尋求正向預測青少年的抑郁。(2)自尊在意義體驗和青少年抑郁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意義體驗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完全通過自尊的間接影響來實現;自尊在意義尋求和青少年抑郁關系中的中介作用不顯著。

生命意義;抑郁;自尊;青少年

1 問題提出

近年來,隨著抑郁發病率連續上升,研究抑郁的影響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1]。不少實證研究發現,影響抑郁的一個很重要變量是個體生命意義的喪失,即找不到活著的理由[2-5]。此外,來自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 therapy)以及“意義中心的咨詢與治療”(meaning-centered counseling and therapy)的臨床研究也表明,對于抑郁的個體,生命意義具有積極的治療作用[6]。因此,探討生命意義對抑郁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命意義(meaning in life)指人們對自己生命的理解和體會,以及對目標、任務或使命的領悟[7]。研究者普遍認為生命意義是多維度結構,但由于理論取向和研究方法不同,生命意義究竟包含哪些維度至今仍存爭議。本研究采用Steger提出的二維結構對生命意義進行研究。Steger認為生命意義包含意義體驗(the presence of meaning)和意義尋求(the search for meaning)兩個維度。意義體驗指人們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生活的目的和使命并力求完成這些目的和使命;意義尋求是人們力量、強度和所需活動的體現,是努力尋找生活目的和意義的過程[7]。已有研究發現,生命意義的兩個維度與個體的發展有緊密的關系。存在主義認為,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是個體健康生活的源泉,是個體生存的保護因子,也是健康和幸福不可或缺的元素。相反,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則會導致抑郁[2-5]。著名的心理學家Frankl認為,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追尋和發展生命意義的動機,他強調有意識地發現生命中的意義是人類的本能[8]。Mascaro和Rosen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意義體驗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意義體驗能顯著負向預測個體兩個月后的抑郁[3]。Steger等人對正在戒煙的患者進行的調查發現:意義體驗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同時與心理健康呈顯著正相關,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意義尋求則與抑郁呈顯著正相關[5]。

國外研究雖然在生命意義對抑郁的影響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不可否認,這些研究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和特殊人群(如戒煙者),青少年生命意義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實證研究較少。青少年階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也是生命意義形成的重要時期[9],研究其生命意義對他們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二是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一些國家,尤以美國為主,很少對亞洲文化的被試展開研究[10]。以歐美文化為基礎的研究結果是否能推廣到其他文化中一直是存在爭議的[10-12]。三是已有研究顯示,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關系密切。但目前研究大多單獨考察意義體驗或意義尋求與抑郁的關系,較少關注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是否對抑郁有獨特效應。已有研究表明,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是一種協同共變關系[13],它們對抑郁的影響可能會有獨特效應。因此,本研究將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考察生命意義的兩個維度——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與中國青少年抑郁的關系。

生命意義對青少年抑郁的內在作用機制是怎樣的?是否會通過影響某些中介變量進而影響抑郁?回答這些問題對實踐干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本研究將檢驗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現有理論為此中介作用提供了間接證據。首先,Wong的生命意義管理理論認為,生命意義是通過管理人們的內心世界,如自我感受、自尊和評價等來發現快樂的源泉和人生的希望,從而獲得一種意義感和滿足感,用來應對人生的挫折、不幸和死亡[14,15]。因此,我們推測生命意義會影響自尊。其次,自尊和抑郁的易感模型(vulnerability model)認為自尊水平會影響抑郁,低自尊是導致個體產生抑郁的危險因素[16]。Sowislo和Orth的研究發現自尊對抑郁的預測作用(β=-0.16)明顯強于抑郁對自尊的預測作用(β=-0.08),因此我們推測生命意義可能會促進自尊的發展,進而減少抑郁的發生[17]。實證研究驗證了以上理論:一方面,生命意義會影響自尊水平。研究發現,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個體越能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其自尊水平也越高[18,19]。另一方面,低自尊會導致抑郁。相關研究也支持了易感模型,研究發現自尊和抑郁關系緊密:兩者呈顯著負相關,自尊負向預測抑郁,低自尊是抑郁的風險因子[20-22]。因此,本研究將檢驗自尊是否在生命意義與抑郁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礎上提出一個中介模型(見圖1),該模型假設生命意義通過自尊對青少年抑郁產生影響。具體考察兩個問題:(1)生命意義(意義體驗、意義尋求)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作用;(2)自尊在生命意義(意義體驗、意義尋求)和抑郁之間的中介作用。已有研究顯示,性別、年齡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SES)等人口學變量對青少年自尊和抑郁可能會有影響,因此本研究對這些變量進行統計控制[23,24]。

圖1 自尊在生命意義(意義體驗、意義尋求)與抑郁間的中介模型圖

2 方法

2.1被試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廣東省兩所中學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經過學校領導、班主任以及青少年本人的知情同意,共有1053名青少年參加本研究。回收有效問卷1020份,回收有效率為96.87%。其中男生459人(45%),女生561人(55%)。初一242人(23.73%),初二291人(28.52%),高一242人(23.73%),高二245人(24.02%)。被試的平均年齡和標準差為14.95±1.67歲。

2.2工具

2.2.1生命意義問卷

采用美國學者Steger等人編制的生命意義問卷(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17]。此問卷包含兩個維度,分別是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問卷共有10個項目,意義體驗測量個體對生命是否有意義的體驗程度,如“我明白自己生活的意義”。意義尋求測量個體尋找生命意義的動機程度,如“我總是在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問卷采用七點計分,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1~7分,得分越高說明生命意義越強。張姝玥和許燕對問卷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進行了檢驗,發現該問卷在中國青少年中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5]。本研究中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2。

2.2.2自尊問卷

采用 Rosenberg編制的自尊問卷(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26]評定青少年自尊感受。問卷包含10個項目,如“我對自己很滿意”。問卷采用四點評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自尊水平越高。RSES在中國有較好的信效度[23]。本次測量問卷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2。

2.2.3抑郁問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中的抑郁分問卷[27]。問卷共13個項目,主要測量個體苦悶的情感與心境,包括生活興趣的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等方面,例如“對異性的興趣減退”。采用五點計分,從“從無”到“嚴重”分別計1~5分,計算所有項目的平均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抑郁越嚴重。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

2.3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由經過嚴格培訓的心理學專業學生使用統一問卷進行團體測試。施測前向被試強調作答真實性和個人信息保密性。被試完成全部問卷約需15分鐘,所有問卷當場回收。參加的被試及所在班的班主任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2.4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1.0和Mplus7.0進行數據處理。具體分析思路如下:(1)采用SPSS 21.0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2)采用Mplus7.0檢驗自尊在生命意義和抑郁之間的中介模型。此外,本文數據缺失(比例較低,小于1%)采用均值替代法進行處理[28]。當數據缺失比例較小時,用各種缺失數據處理方法所得結果不會有太大差別。

3 結果

3.1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自我報告法收集的數據,容易產生共同方法偏差問題。本研究采用周浩和龍立榮提出的程序控制的方法對此問題進行修正。具體為:采用信效度較高的測量工具、反向計分和適當變換指導語進行程序控制;數據回收后,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統計確認,結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0個,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9.25%,遠小于40%的臨界值[29],說明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不大。

3.2青少年抑郁的檢出率

按照抑郁量表的評分標準,抑郁平均得分≥2的青少年被判斷為輕度及以上抑郁,抑郁得分<2的青少年被判斷為無抑郁癥狀[27]。結果發現,青少年輕度以上抑郁檢出率為30.8%,其中男生檢出率為27.4%,女生檢出率為33.6%。

3.3各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

表1列出了主要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結果。相關分析表明,意義體驗、自尊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意義尋求和抑郁呈顯著正相關。即意義體驗、自尊水平越高,青少年的抑郁越低,而意義尋求水平越高,個體的抑郁越明顯。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都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意義體驗與意義尋求之間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表1 各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和相關系數

3.4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對抑郁的獨特效應檢驗

為了降低多重共線性問題,除性別外,將所有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參考同類研究做法[32],將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同時納入方程,以檢驗它們對抑郁的獨特效應。檢驗過程如下:第一步將控制變量納入回歸方程,結果表明性別負向預測抑郁,年齡正向預測抑郁。第二步將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納入方程,結果表明意義尋求對青少年抑郁有正向預測作用 (β= 0.14,p<0.001),意義體驗對青少年抑郁有負向預測作用(β=-0.27,p<0.001),所有預測變量對抑郁的聯合解釋力(R2)為0.11(見表2)。結果顯示,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對青少年抑郁有獨特效應,兩者均能獨立解釋青少年抑郁的變異。

3.5自尊的中介作用檢驗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檢驗自尊在生命意義(意義體驗、意義尋求)與抑郁之間的中介作用。建構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為內生顯變量,自尊為內生顯變量和抑郁為外生顯變量的結構方程模型,如圖2所示。

表2 意義體驗、意義尋求對抑郁的獨特效應檢驗

使用Mplus 7.0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檢驗,因為該模型為飽和模型,因此模型完全擬合。自尊在生命意義和抑郁之間中介作用結果見圖2。意義體驗對抑郁的預測作用不顯著(c1=-0.01,p>0.05),意義尋求對抑郁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c2=0.15,p<0.001),即意義尋求越多,青少年越容易產生抑郁。意義體驗顯著正向預測青少年的自尊 (a1=0.46,p<0.001),即個體體驗到的意義越高,其自尊越高;意義尋求對自尊正向預測不顯著(a2=0.03,p>0.05)。自尊可以顯著負向預測青少年的抑郁 (b1=-0.58,p<0.001),即青少年的自尊水平越高,其抑郁越少。

綜合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結果可知:自尊在意義體驗與青少年抑郁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值ab=-0.32,p<0.001,總效應值ab+c’=0.38,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84.16%。自尊在意義尋求和抑郁之間中介作用不顯著(Sobel檢驗Z=1.02,p>0.05)。

圖2 生命意義(意義體驗、意義尋求)、自尊和抑郁之間的路徑分析圖

4 討論

4.1青少年抑郁的檢出率分析

本研究發現,在調查樣本中有30.8%的青少年患有中輕度以上的抑郁,其中女生患病率高于男生,與已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0,31]。青少年抑郁檢出率仍然較高,尤其是女生檢出率高于男生,應引起學校、家庭和相關部門的重視,采取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青少年抑郁的產生。

4.2生命意義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分析

本研究驗證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之間關系及其對青少年抑郁的作用。首先,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說明青少年的意義體驗增高,意義尋求也會增高,反之亦然。張姝月和許燕的研究還發現這種關系是相對獨立的,即青少年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獨立地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13]。其次,本研究發現意義體驗負向顯著預測青少年抑郁,即青少年意義體驗水平越高,產生抑郁的可能性越小,說明意義體驗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的保護因子。Frankl認為意義體驗具有韌性的特質,對個體具有增能和穩定的作用,能幫助個體在面對壓力性情境時保持正確觀察事物之間關系的能力,保持正確的方向和合適的動機,減少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積極、樂觀和滿懷希望地生活,對無助和抑郁具有獨特的免疫力,能緩沖壓力對個體的沖擊和損害。意義尋求正向顯著預測青少年抑郁,即青少年意義尋求越高,產生抑郁的可能性越大。Steger等人認為意義尋求者一般會較好奇,喜歡提問和探索,會發現更多和更好的發展[33]。但是探索和發展往往具有不確定性,會給個體帶來一定的困惑和磨難,這種困惑和磨難容易減少個體的自我接納,產生更多的焦慮和不愉快。意義尋求越高,這種焦慮和不愉快會越明顯,從而加速抑郁的產生。至于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如何動態影響抑郁,鑒于已有研究在此方面探索還不充分,無法揭示這種關系,還需未來研究作進一步的檢驗。

4.3自尊在生命意義與青少年抑郁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來考察自尊在意義體驗和意義尋求與抑郁之間關系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自尊在意義體驗與抑郁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意義尋求和抑郁之間中介作用不顯著。也就是說,生命意義對抑郁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自尊中介意義體驗和抑郁這條路徑來實現的。

首先,意義體驗能促進自尊的發展。意義體驗水平高的青少年其目的性和意義感都很強,他們自覺和積極參加各項有意義的活動,認同這些活動的價值并樂此不疲。參加活動有助于青少年目標的實現和獲得意義的體驗,這有助于激發他們積極的情緒,進而對自己做出肯定和積極的評價,從而促進自尊的發展。意義體驗水平低的青少年容易與社會、家庭和其他個體產生疏離,導致社會排斥或干擾,易產生挫敗感,對自己產生消極評價,從而影響自尊的發展[34]。

其次,自尊有助于減少青少年抑郁。大量追蹤研究表明,自尊可減少個體的抑郁[20-22]。自尊對抑郁的影響可能是通過人際關系的影響來實現的[35]。低自尊的青少年一般會過分關注來自同學和朋友的評價,害怕別人對自己負面的評價,特別害怕拒絕,所以為了使自己不受傷害,他們會主動回避社交,在行動上趨向退縮,尤其是沖突產生后會主動減少親密人際交往,這可能會破壞人際關系中的依戀、支持和滿意,從而妨礙社會聯系和社會支持的加強,產生社會疏離,而社會疏離與抑郁有密切的聯系[36]。

4.4啟示

本研究結果啟示我們,預防和干預青少年抑郁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提高他們的意義體驗水平。可通過生命意義教育來提升青少年意義體驗水平,增強他們的自我系統,提高適應能力,降低抑郁的發生。二要重視自尊的培養。實踐工作中可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家庭治療、游戲治療和箱庭療法的干預來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

5 結論

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青少年輕度以上抑郁檢出率為30.8%,其中男生檢出率為27.4%,女生檢出率為33.6%。

生命意義的兩個維度對青少年抑郁具有獨特的預測作用。其中,意義體驗負向顯著預測青少年抑郁,意義尋求正向顯著預測青少年抑郁。

自尊在意義體驗和青少年抑郁關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1Prelow H R,Weaver S R,Swenson R R.Competence,self-esteem,and coping efficacy as mediators of ecological risk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Urban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youth.Journal of Youth&Adolescence,2006,35(4):507-517.

2Mascaro N,Rosen D H.Existential meaning’s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hope and prevention of depressive symptoms.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5,73(4):985-1014.

3Mascaro N,Rosen D H.The role of existential meaning as a buffer against stress.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6,46(2):168-190.

4MascaroN,RosenDH.Assessment of existential meaning and its longitudinal relation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8,27(6):576-599.

5Steger M F,Mann J R,Michels P,et al.Meaning in life,anxiety,depression,and general health among smoking cessationpatients.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9,67:353-358.

6Wong P T P.The human quest for meaning:Theories,research,and applications.Mahwah NJ:Erlbaum,2012.

7Steger M F.Meaning in life.In:S J Lopez.(Ed.),Encyclopediaof positivepsychology.Oxford,UK:Blackwell Publishing,2009:605-610.

8維克多·弗蘭克爾(著).何忠強,楊鳳池(譯).追尋生命的意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9Steger M F,Oishi S,Kashdan T B.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adolescence to older adulthood.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9,4(1):43-52.

10Steger MF,KawabataY,Shimai S,et al.The meaningful lif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evels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3):660-678.

11Arnett J J.The neglected 95%:Why American psychologyneeds tobecomeless America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63:602-614.

12Jones D.A weird view of human nature skews psychologists’studies.Science,2010,328(5986):162.

13張姝玥,許燕.高中生生命意義尋求與生命意義體驗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6):871-873.

14Wong P T P.Meaning management theory and death acceptance.In:Tomer A,Grafton E,Wong P T P.(Eds.),Existential&spiritual issues in death attitudes.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2007:65-88.

15Wong PTP.Positive existential psychology.In:S Lopez.(Ed.),Encyclopedi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xford:Blackwell,2009:345-551.

16Abramson LY,Seligman MEP,Teasdale J D.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8,87(1):49-74.

17Sowislo J F,Orth U.Does lowself-esteem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1):213-240.

18Steger M F.An illustration of issues in factor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mensionality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data.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6,86(3):263-272.

19Steger M F,Frazier P.Meaning in life:One link in thechainfromreligiontowell be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52(4):574-582.

20陳武,周宗奎,王明宗.高中生父母沖突與抑郁:自尊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1):136-138.

21戴琴,馮正直.抑郁與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3):283-285. 22鄧慧華,陳慧,鐘萍,等.青少年早期自尊與抑郁的交叉滯后分析:檢驗易感模型和創傷模型.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30(4):407-414.

23賴雪芬,張衛,鮑振宙,等.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30(3):293-302.

24Matthews K A,Gallo L C.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athways link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1,62(4):1-30.

25張姝玥,許燕.生命意義問卷在不同受災情況高中生中的應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2):178-182.

26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27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28Little R J,Rubin D B.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missing data(2nd ed.).New Jersey:Wiley,2002.

29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950.

30徐馨琦,方平,衛海燕.青少年抑郁研究理論及研究展望.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163(2):119-123.

31劉恒,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癥狀自評量表 (SCL-90)評定結果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2):88-90.

32賴雪芬,王艷輝,王媛媛,等.父母控制與青少年網絡成癮:情緒調節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3):437-441.

33Steger M F,Kashdan T B,Sullivan B A,et al.Understanding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Personality,cognitive style,and the dynamic between seeking andexperiencingmeaning.JournalofPersonality,2008,76(2):199-228.

34Cacioppo J T,Hawkley L C,Rickett E M,et al.Sociality,spirituality,andmeaningmaking:Chicago health,aging,and social relations study.Review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2):143-155.

35Orth U,Robins R W,Meier L L.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low self-esteem and stressful events on depression:Findingsfromthreelongitudinal stud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7(2):307-321.

36Ottenbreit N D,Dobson K S.Avoidance and depression:Theconstructionof theCognitive-Behavioral Avoidance Scale.Behaviour ResearchandTherapy,2004,42(3):293-313.

M eaning i n Life and Depression a mong Adolescents:The M 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Lai Xuefen1,Bao Zhenzhou2,Wang Yanhui1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2 School of Psychology/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 uangzhou 510631)

To examin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adolescents’depression,1020 secondary students(mean age=14.95 years;459 boys)were tested with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Results show ed that:(1)After controlling for gender,grade and SES,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meaning and self-esteem,as well as between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arch for meaning and depression was positive.The presence of mean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depression.(2)Self-esteem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meaning and depression.

meaning in life;depression;self-esteem;adolescents

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學科共建項目(GD13XXL04)

賴雪芬,女,教授。Email:mzlxf88@163.com

猜你喜歡
青少年意義研究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青少年發明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有意義的一天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色综合手机在线|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伊人久久影视| 亚洲区一区|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天天综合网在线|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二区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9cao视频精品|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911亚洲精品| 中文无码影院|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欧美日韩导航|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男人在线|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色|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色网在线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婷婷色婷婷|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91丝袜|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丁香六月综合网| 在线观看av永久| 91麻豆久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69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