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2016-10-22 01:31:12杜紅芹張春梅
心理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現實青少年心理

許 磊 丁 倩 杜紅芹,3 張春梅,4

(1江漢大學教育學院,武漢430056;2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9;3新鄉醫學院心理學系,新鄉453003;4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平136000)

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與手機依賴的關系

許磊1,2丁倩2杜紅芹2,3張春梅2,4

(1江漢大學教育學院,武漢430056;2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9;3新鄉醫學院心理學系,新鄉453003;4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平136000)

目的:考察大學生手機依賴與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之間的關系。方法:對348名大學生進行青少年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和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測試。結果:大學生手機依賴不存在性別差異;相對于女生,男生的現實人際關系困擾和網絡交往都更高(p<0.05)。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依賴兩兩顯著正相關 (p<0.01)。網絡交往在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應為13.8%。結論: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不僅直接預測其手機依賴,還通過網絡交往間接預測手機依賴。

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手機依賴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高達5.57億,手機是中國網民接入互聯網的首選設備,其上網使用率為85.8%。從網民年齡結構來看,20~29歲年齡段網民依然占比最高(31.5%);從職業結構來看,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23.8%)[1]。國外的研究也顯示,大學生使用手機做各種事情,從打電話、發短信到玩游戲、查資料等等,尤其是進行社會交往;以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Facebook為例,其總數10億的用戶中有超過半數的人通過手機設備登陸和使用Facebook賬戶[2]。可見,手機由于其隨身、隨時、隨地以及擁有社交屬性的特點,正逐步成為移動互聯時代青少年群體學習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已有研究表明,隨著手機移動互聯的侵入,更多的青少年出現手機過度使用、手機依賴甚至手機成癮等問題行為[3],導致其社會和心理功能受損[4]。因此,手機依賴(或成癮)的原因及其作用機制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5-8]。已有研究證實,孤獨感是影響大學生手機成癮的重要因素[5-6]。賀金波等人總結了手機依賴的發生機制,認為其影響因素分兩類:手機本身的特征和使用者的人格特質。具體來說,手機的便攜性、互動即時性、功能多樣化,使得手機的使用打破時空制約,溝通即時,互聯娛樂一應俱全;外向型個體因其擁有更大社交網絡和朋友圈,而導致手機使用頻率更高[7]。王歡等人的研究發現,神經質、嚴謹性通過社交焦慮間接作用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8]。國外研究發現,存在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的社交焦慮個體在人際對話過程中,注意力大多集中于自身內部喚起線索,例如,對自我表現的即時監控和評價導致認知負荷過多,不能加工現實社交情境信息本身,因此無法做出適當反應;而基于文本信息的手機在線交流,是一種隱藏視覺形象的方式,回避了面對面言語溝通中容易出現的社交恐懼和焦慮癥狀,減少了個體進行人際交流的認知負擔,因而提升了個體的社交技巧和互動體驗,致使個體更偏好使用手機[9]。

目前關于手機依賴或成癮的專門理論尚不完善,但是由于國內的手機依賴定義多參考網絡成癮的概念,較為一致的觀點是手機依賴屬于行為成癮,強調其強迫性、渴求性、戒斷性、社會功能失調和身心功能受損[7]。故而,手機依賴行為可以從網絡成癮的相關理論得到解釋。例如,“失補償假說”對網絡成癮的基本解釋是,青少年心理發展受阻時的補償行為即表現為上網[10]。當個體的現實人際交往存在嚴重困擾時,個體更可能通過網絡交往,擴展和建立線上新的人際關系,從而補償現實人際關系[11]。類似的,內向、害羞或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的個體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進行有效互動,線下支持較少,更傾向于通過網絡進行線上人際交流,從而減少現實生活中的孤寂,獲得更多更好的人際關系,緩解其現實關系貧乏的心理適應問題[12,13]。經典的“使用—滿足”理論則從個體的需求出發,認為個體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會誘發其網絡使用渴求,尤其是個體的現實人際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個體更渴望從網絡交往中獲得滿足。一旦個體通過網絡交往滿足其人際需求,并過度沉溺其中,對網絡使用行為失去控制,則導致網絡成癮[14,15]。綜上所述,本研究假設大學生的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能顯著地正向預測其手機使用依賴,而網絡交往是個體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網絡使用或手機使用依賴之間的中介變量。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取湖北武漢、廣東珠海兩所高校,向大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348份,回收有效答卷316份,有效率90.8%。其中,男生144人,女生172人;平均年齡19.8歲,標準差2.9歲。

1.2測量工具

1.2.1青少年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采用陶舒曼等人2013年編制的青少年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該問卷共13個項目,包含戒斷癥狀、身心影響、渴求性3個維度[16]。原問卷使用Likert 5級評分,即“從不”“偶爾”“有時”“經常”“總是”分別計1~5分。本研究認為3分即中間狀態,模糊不清,無法闡明問題實質,故而調整評價方式,剔除3分,將1~2分評定合并為“否”答案,4~5分評定合并為“是”答案,采取是否迫選的方式。“是”計1分,“否”計0分,總分為0~13分,得分越高,自評手機使用依賴狀況越嚴重。本次測量的α系數為0.72。

1.2.2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采用平凡等人2012年編制的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該問卷共26題,包括網絡自我表露、網絡社交自我知覺、網絡人際關系和網絡交往依賴4個維度,結構效度良好,重測信度在0.70~0.88之間,適用于大學生網絡交往的測量[17]。本次測量的α系數為0.93。

1.2.3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采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該量表共28題,包含人際交談困擾、人際關系困擾、待人接物困擾、與異性交往困擾4個維度[18]。每道題以是否作答,“是”記1分,“否”記0分,總分為0~28分,得分越高,其感受到的人際關系行為困擾越嚴重。研究顯示該量表信效度良好,適用于診斷大學生的現實人際關系困擾[19]。本次測量的α系數0.86。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保存數據,并進行描述統計、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和中介效應檢驗。

2 結果

2.1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的性別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中,男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和待人接物困擾均顯著高于女生。同時,男生的網絡交往顯著高于女生,具體來說,男生的網絡人際關系、網絡社交自我知覺、網絡社交依賴均顯著高于女生。而大學生的手機使用依賴、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與異性交往困擾、網絡自我表露行為則不存在性別差異(見表1)。

2.2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之間兩兩相關顯著(見表2)。

2.3網絡交往在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手機使用依賴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運用bootstrap法檢驗中介效應,其結果比運用傳統的逐步回歸檢驗法更為精確[20,21]。本研究采用Hayes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的bootstrap法,具體應用Hayes編制的SPSS宏 (PROCESS is written by Andrew F.Hayes,http://www.afhayes.com),在控制性別、年齡的影響下,檢驗大學生網絡交往在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手機使用依賴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顯示,現實人際關系困擾顯著地正向預測網絡交往,當現實人際關系困擾和網絡交往同時進入回歸方程時,現實人際關系困擾和網絡交往都能顯著正向預測手機使用依賴,并且中介效應的置信區間不包括0(見表3、表4)。因此,網絡交往在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手機使用依賴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13.8%。

3 討論

3.1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的性別差異

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中,男生現實人際關系存在嚴重困擾(M=16.49>15)且程度顯著高于女生(M= 14.83)。在待人接物維度上,男生整體朋友關系某些方面和諧、良好,某些方面緊張、惡劣,常常處于矛盾狀態。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較為一致[19],也符合性別差異規律,一般認為女性性格溫和、熱情,在待人接物方面較男性存在先天優勢。

另外,男生的網絡交往顯著高于女生。一項有關網絡交往與社會化的研究顯示,相比于大學女生,網絡交往更能促進男生追求個性、不受現實道德的束縛、合理判斷評價事物[22]。由此可見,網絡為男生提供了更為安全、私密、自由和有掌控感的社交空間,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更容易產生依賴。

表2 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的相關分析

表3 中介模型中變量關系的回歸分析

表4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

最后,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手機使用依賴不存在性別差異。網絡成癮研究較為一致地得出性別差異,并認為男性更多地表現出網絡成癮行為[23,24]。現有研究中關于手機成癮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則尚無一致結果,有的研究發現了性別差異[25,26],有的研究則報告并無差異[27-29]。許穎等人的研究認為,電腦網絡比手機更能滿足男性追求新異、刺激和挑戰的感覺尋求,所以網絡成癮存在性別差異;而手機既滿足即時溝通和社交需求,又具備娛樂和刺激尋求功能,其吸引力更為中性,故而手機依賴不存在性別差異[29]。本研究贊同這種手機吸引力中性化的說法。另外,本研究認為,傳統的網絡成癮受限于設備的不可移動,個體的時間、經濟、精力等投入成本較高,而女性的動機定向是人際領域,能獲得心理滿足的途徑更豐富且不限于網絡;手機因其隨身攜帶、可得性高、功能強大、投入成本較低,故而男女性都容易形成依賴。測量工具和抽樣對象的不同,可以部分地解釋關于手機依賴性別差異的不一致。而一般手機成癮和具體功能領域的手機成癮可能是結果不一致的另一個原因。以報告了手機成癮存在性別差異的澳大利亞[25]和臺灣[26]的研究為例,兩者均強調男女性手機使用動機和具體功能不同,男性偏向于工作相關的工具性目的,而女性則是為了與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保持聯系,所以女性更多地使用短信等社交功能,從而更依賴手機。

3.2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的關系

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網絡交往和手機使用依賴之間兩兩相關顯著。也就是說,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越嚴重,網絡交往越多。首先,網絡交往的一個重要作用即排遣現實生活的煩惱和不愉快[30];然后,個體在網絡空間經歷更多的支持性互動,體驗陪伴和情感支持,增強積極情感[31],尤其是對于缺乏技巧的線下社交焦慮個體[32],以此填補面對面現實關系困擾嚴重而造成的人際支持不足;第三,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個體可以選擇性地表露和呈現更積極的自我[33],獲得自我滿足和他人認可[34],平衡現實人際關系的困擾或缺失。這表明,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越嚴重,線下人際互動的積極體驗和感受越少,則更傾向于進行網絡交往。

網絡交往與手機使用依賴的關系表明,高質量的網絡交往行為伴隨著手機使用依賴的高風險。《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指出,青少年最常使用手機上網的場所是宿舍和教室,分別是88.2%和49.7%,而在交通工具、休閑場所的占比有所減少,表明青少年手機上網已逐漸從碎片化向常態化轉變,成為日常的生活方式;手機上良好的視頻和閱讀體驗,致使更多用戶從PC端轉向手機端,其中超過半數的手機網民表示使用手機減少了其對電腦的使用,而手機端社交聊天和娛樂類應用對電腦端的沖擊最大[35]。由此可見,手機正逐步超越傳統PC成為青少年網絡交往的首要設備,這就可以解釋當青少年從網絡交往中體驗到積極的社交效能、高質量的人際關系、安全可控的自我表露時,交往需要得到滿足,交往行為得到強化,這種快樂的體驗則可能導致個體產生網絡人際關系成癮[30],從而依賴網絡設備即手機。

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手機使用依賴的關系表明,當個體的線下面對面互動存在障礙時,個體更依賴手機的使用。已有研究發現,包括聊天、八卦、保持聯系在內的社會融入(social inclusion)是個體手機使用的重要原因[36];個體的生活壓力尤其是現實人際關系緊張,降低個體的社交自我效能感,增加個體的手機使用依賴[37]。這說明現實人際關系困擾嚴重的個體,在線下交往中難以融入社交群體,缺少歸屬和認可,更渴望通過手機使用滿足社會融入的需求,獲得網絡情感支持和成功體驗。

3.3網絡交往在現實人際關系困擾與手機使用依賴之間的中介效應

中介效應分析顯示,網絡交往在大學生現實人際困擾與手機依賴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8%)。這表明,人際關系問題對手機依賴有著直接影響,這一結果跟以往研究一致[37]。此結論對青少年的手機依賴干預有一定指導作用。首先在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時,將其現實人際關系困擾作為重要指標,重點關注高困擾的群體;然后,針對大學生人際困擾的具體維度,開展交往技能提升訓練,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高人際自我效能感;第三,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策劃團體活動,改善其群體氛圍,讓每個人更好地融入集體,以此減少大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困擾,降低其手機依賴風險。

網絡交往的中介作用機制則進一步支持了 “失補償假說”和“使用—滿足”理論。當個體的現實交往受阻時,其基本交往需要較少獲得滿足,個體更傾向于在網絡提供的高容忍和更被接納的安全人際環境中尋求新關系,逃避困擾,補償現實人際關系[38]。而當這種補償滿足個體的需求以后,個體因為積極的體驗和愉快的強化而難以控制其使用行為,導致其對網絡交往行為載體即手機的依賴。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引自 http://www.cnnic.cn/ 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 pdf.

2Salehan M,Negahban A.Social networking on smartphones:When mobile phones become addictiv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6):2632-2639.

3Lopez-Fernandez O,Honrubia-Serrano L,Freixa-Blanxart M,et al.Prevalence of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in British adolescent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 Social Networking,2014,17(2):91-98.

4Lee Y K,Chang C T,Lin Y,et al.The dark side of smartphone usage:Psychological traits,compulsive behavior and technostres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1:373-383.

5Tan C,Pamuk M,D o nder A.Loneliness and Mobile Phone.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103:606-611.

6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心理科學,2011,(6):1453-1457.

7賀金波,陳昌潤,鮑遠純,等.青少年手機依賴的測量、危害和發生機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6):822-825.

8王歡,黃海,吳和鳴.大學生人格特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3):447-450.

9Lee S,TamC L,Chie QT.Mobile p hone u sage p references:Thec ontributingf actors of p ersonality,s ocial a nxiety andl onelines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118(3):1205-1228.

10方曉義,劉璐,鄧林園,等.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預防與干預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1):100-107.

11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心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6,(4):596-603.

12姚琦,馬華維,閻歡,等.心理學視角下社交網絡用戶個體行為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4,(10):1647-1659.

13Ryan T,Xenos S.Who uses Facebook?An investigation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BigFive,shyness,narcissism,loneliness,and Facebook us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5):1658-1664.

14鄧林園,方曉義,萬晶晶,等.大學生心理需求及其滿足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心理科學,2012,(1):123-128.

15Morris M,Ogan C.The Internet as mass medium.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6,1(4):29-50.

16陶舒曼,付繼玲,王惠,等.青少年手機使用依賴自評問卷編制及其在大學生中的應用.中國學校衛生,2013,(1):26-29.

17平凡,韓磊,周宗奎.大學生網絡交往問卷的初步編制及信效度檢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9):709-714.

18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19李彩娜,周偉,張曼.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依戀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5):509-514.

20方杰,張敏強,邱皓政.中介效應的檢驗方法和效果量測量:回顧與展望.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1):105-111.

21甘怡群.中介效應研究的新趨勢——研究設計和數據統計方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8):584-585.

22翟思成,薛彥華,黃承芳.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差異性分析.中國青年研究,2014,(11):92-97.

23Odaci H.Risk-taking behavior and academic self-efficiency as variables accounting for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inadolescent universitystudents.Children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3,35(1):183-187.

24張錦濤,陳超,王玲嬌,等.大學新生網絡使用時間與網絡成癮的關系:有中介的調節模型.心理學報,2014,(10):1521-1533.

25Walsh S P,White K M,Cox S,et al.Keeping in constant touch:The predictors of young Australians’mobile phone involvemen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1):333-342.

26Chiu S I,Hong F Y,Chiu S L.An a nalysis on the c orrelation and g ender d ifference between c ollege s tudents’i nternet a ddiction and m obile p hone a ddiction in Taiwan.ISRN Addiction,2013,Article ID 360607.

27Rees H,Noyes J M.Mobile telephones,computers,and the internet:S ex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use and attitud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7,10(3):482-484.

28王相英.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12,(12):59-63.

29許穎,蘇少冰,林丹華.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與青少年新媒介依賴行為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4):421-427.

30孫曉軍,牛更楓,周宗奎,等.大學生的人際歸因傾向、網絡交往動機與網絡人際關系成癮的關系研究.心理科學,2014,(6):1397-1403.

31Oh H J,Ozkaya E,LaRose R.How does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enhance life satisfaction?The relationships among online supportive interaction,affect,perceived social support,sense of community,and life satisfaction.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0:69-78.

32Michaelle I,Rachel G.When Facebook is easier than face-to-face:Social support derived from Facebook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59:102-106.

33Michikyan M,Dennis J,Subrahmanyam K.Can you guess who I am?Real,ideal,and false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mong emerging adults.Emerging Adulthood,2014,doi:10.1177/2167696814532442.

34Nadkarni A,Hofmann S G.Why do people use Facebook?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2(3):243-249.

3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引自 http://www.cnnic.cn/ 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 pdf.

36Park N,Kim Y C,Shon H Y,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smartphone use and dependency in South Korea.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4):1763-1770.

37Chiu SI.The relationshipbetweenlife stress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on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A mediation model of learning self-e fficacy and social self-e fficacy.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4:49-57.

38Subrahmanyam K,Reich S M,Waechter N,et al. 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networks: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y emerging adults.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29(6):420-433.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M obile Phone Dependency,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

Xu Lei1,2,Ding Qian2,Du Hongqin2,3,Zhang Chunmei2,4
(1 School of E ducation,Jianghan U niversity,Wuhan 430056;2 School of P sychology,C entral C hina N ormal U niversity,Wuhan 430079;3 Xinxiang M edical U niversity,Xinxiang 453003;4 Jilin N ormal U niversity,Siping 13600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bile phone dependency,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348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Self-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grated Diagnostic Scale,and Internet Interaction Questionnair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Results: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mobile phone dependency.But the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 for mal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s.Besides,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ternet interaction.Internet interaction played a partially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y,of which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 13.8%.Conclusi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mobile phone dependency which can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predict mobile phone dependency.

college student;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turbance;internet interaction;mobile phone dependency

江漢大學武漢市市級重點學科項目“教育學”學科建設課題

丁倩,女,博士研究生。Email:psydingqian@163.com

猜你喜歡
現實青少年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青少年發明家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現實的困惑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從虛擬走到現實,有多遠?
杭州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5:26:58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成人一级|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视频你懂得| 91欧美在线|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网站黄|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久久视精品| 成人在线天堂|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中文字幕va|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成人一级|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色综合久久88| 91精品小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色综合激情网|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va|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日韩视频免费|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青青操视频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日本91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毛片在线区|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