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商學院 冷望星
生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模型分析
——基于線性函數模型及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模型
吉首大學商學院 冷望星
本文從分析構建模型指標的原則入手,構建了基于AHP法及Delphi調查的線性函數模型和基于生產要素組合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模型,并對兩大模型的優劣進行了分析,是對生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模型的一次有效探索。
生態農業 經濟效益 評價模型
發展生態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跨越已經形成共識,但不可回避的事實是現階段生態農業的發展仍較為緩慢,沒形成大氣候、大影響。一個產業能否得到廣泛持久的發展其根本推動力量在于是否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之于產業的發展等同于地基之于建筑。較高的經濟效益是推動生態農業大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經濟效益,一個產業勢必難以長遠發展。
建立較為客觀的生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模型能夠有效描述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態,準確反映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經濟效益方面的情況,科學地評價生態農業建設程度,有利于對生態農業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分析,協調解決發展過程中難題,順利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因此,本文試圖建立能夠評價單一型和混合型產業的生態農業的模型來衡量其經濟效益,并對兩種模型進行比較分析。
建立評價模型旨在運用一定評價方法選取一系列指標對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分析,便于衡量某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優劣,探尋其內在機制和原因,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建設性意見。因而,模型指標的設置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1 系統性和獨立性原則
選取的評價指標應符合系統分析原理,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生態農業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被評價區域或模式的經濟效益能夠有較為全面的反映。同時,選取的各項指標要不存在線性相關性,必須具備獨立性。
1.2 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則
建立評價模型要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能夠抓住不同模式、不同區域生態農業的共同屬性,便于對模式不同、區域不同的生態農業發展水平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找出不同生態農業建設進程中的薄弱環節及存在的問題,為制定有關政策及改進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當然,選取的指標要具有現實可行性,設置的指標要具有代表性,概念要明確,繁簡相宜,對其中可測性指標要盡可能建立函數關系,指標所需的數據要易得,計算要簡便,具有可操作性。
1.3 實效性和導向性原則
實效性原則就是指標的設置應該能反映當前生態農業的現狀,對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好的方面及存在的問題有較為直觀的表現,便于總結經驗,探究問題存在的原因,對現實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另外,指標的選取、權重的確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參考生態農業發達地區的情況和前沿發展趨勢,對現實產業的發展方向發揮一定的導向性。
2.1 基于AHP法及Delphi調查的線性函數模型
由于生態農業系統的結構較為復雜,因此,可以采用APH法(多目標決策中的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把目標分成若干層,即總目標為第一層,分目標為中間層,影響分目標的各種條件和因素為最低層。然后根據第一層與中間層、中間層與最低層的相互聯系,依次畫出分層圖,把復雜的目標化層次化,再用線性方程表示。
2.1.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選擇評價指標的原則,以及生態農業經濟效益的特點,在廣泛征求生態農業領域專家學者的基礎上,運用AHP法將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分成三個準則,也即生產能力、盈利能力、競爭能力,并將影響三個準則的因素或條件分解為對應指標。在評價指標的選取過程中,首先通過定性分析對預選指標進行篩選,形成初級指標,然后搜集初級指標數據,運用線性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剔除掉存在線性相關性及對總目標影響因素小的指標,最終形成了具有1個總目標、3項子目標、7個具體指標的三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見圖1)。
圖1 三層次評價指標體系
(1)衡量生產能力的指標
生產能力是衡量農業生產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來說,主要用農業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及單位面積產值來衡量生產能力。生產能力包含以下指標。
衡量盈利能力主要從生產者、銷售者、投資者三方面來分析。
產品增值率(),即從農產品價值中扣除中間投入要素的價值。
產品增值率=(總產值一中間投入值)/中間投入值
銷售利潤率=稅前利潤/銷售收入
投資率潤率=稅前利潤/投資總額
因此,衡量盈利能力的線性模型為:
(3)衡量競爭力的指標
第一,產品比較優勢。衡量生態產品競爭力,主要從四個角度來考慮:同類生態產品價格、同類非生態產品價格、消費者感知質量的打分、市場占有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第二,產出穩定性。要提高農業生產的可預測性及產業化企業的競爭力,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就不能不考慮穩定的農業產出。一般來說,其他經濟指標同等的企業,產出穩定性較強的系統更優。
衡量產出的穩定性主要從產量、產值、投入三方面考慮,評價方法主要從期望、標準差及波動值入手。第一步,計算某一階段內的單位面積產量、產值、投入的數學期望。第二步,計算同一時段間內產量、產值、投入的標準差。第三步,計算同一時段內的波動幅度。用標準差系數的倒數表示。第四步,按照一定計算方法將波動幅度折算成數值。折算數值方法[1]如下:根據計算出來的波動幅度打分,波動幅度在5%以下折算100分,在5~10%之間折算90分,在10%~15%之間折算80分,15%~20%之間折70分,20%~25%之間折算60分,25%~30%折算50分,依此類推。第五步,根據公式計算加權平均數。
綜上,經濟效益函數模型為:
2.1.2 權重的確定
采用德爾菲法確定評價模型中相關線性方程中涉及的權重。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又稱專家規定程序調查法。該方法指調查者首先選取專家組成員,然后擬定調查表,采取各種有效方式向專家進行征詢,受征詢的專家則根據個人學識與經驗進行打分并反饋。當遇到某項指標的評定意見不集中時,則需重復上述方法,直至意見逐步趨于集中,最終獲得理想的判斷結果。在基于AHP法及Delphi調查的線性函數模型中,只需對公式(1)~(6)使用Delphi即可得出線性方程公式,然后再搜集所需相關數據,即可對某一地區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
2.2 基于生產要素組合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os)生產函數模型[2]主要反映了在一定技術條件下,生產要素的某種組合同它可能生產的最大產出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故而從生產要素方面入手,構建生產函數亦可對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評價。當前生態農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生態農業有三種主要業態,即種植業、畜牧業、觀光業。選擇農業總產值作為衡量生態農業經濟效益指標的主目標,則可從影響種植業、畜牧業和生態農業的生產要素的入手,構建函數模型的相關指標。
(1)影響種植業的生產要素。人均種植面積,人均糧食產量:主要反映了種植業的收入情況。
(2)影響畜牧業的生產要素。人均肉食產量:該指標主要反映了喂養家畜的規模。
人均牲畜頭數:牲畜頭數是衡量畜牧業產值的重要指標。
(3)影響生態觀光業的生產要素。年均旅游人數與人均消費。根據影響生態農業總產值的生產因素,構建影響生態農業經濟效益的生產函數:
其中,?為生態農業總收入;x1為人均種植面積x2為人均糧食產量;x3為人均肉食產量?為人均牲畜頭數;?為年均旅游人數;為人均消費?為各生產要素的彈性系數;a為系數,反映除指標 外其他因素對的影響。
基于AHP法及Delphi調查的線性函數模型,對眾多指標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選取,層次清楚,各影響要素一目了然,同時對一些未量化的指標建立模型,進行科學合理的量化。線性模型運算簡單,但模型運算過程涉及指標多、計算多、數據多、運算誤差較大。采用的Delphi調查法主要基于經驗,人為因素影響大,所求得的估計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對于單一產業類型的生態農業經濟效益評價較為理想,對混合型產業的生態農業則處理較為繁瑣。
基于生產要素組合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數模型則是建立在對數據進行充分挖掘的基礎之上的,通過各指標數據的綜合分析,得出評價模型。由模型找數據,模型從數據中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而且在構建模型中搜集了大量的實驗數據,對建立更合理的評價模型具有參考價值。模型不僅指標簡潔,而且各項系數均由計算得出,較為客觀,但模型所需數據龐大,計算比較繁瑣。
[1] 徐明峰.生態農業產業化績效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
[2] 王建.陰山北麓中部地區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評價[D].內蒙古農業大學,2007.
[3] 李洪澤,等.生態農業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J].中國林業經濟,2007(09).
F323
A
2096-0298(2016)09(a)-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