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銀秀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
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與英語思辨能力培養
董銀秀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在輸出驅動假設視域下,運用“樹”型圖式導引完成的開放式拓展性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激發大學生認知潛能、促進其英語思辨能力得以發展,使其以聽導說、內容依托訓練模式下的口語輸出在精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方面均有進步,實現語言運用和思辨技能的雙重提升。
輸出驅動假設;“樹”型圖式;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簡稱CT)既是學習能力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涉及洞察力、判斷力、辨析能力、推理能力、綜合能力、評價能力等。中西方教育界對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視與日俱增蔚然成風:美國政府將思辨能力培養列入其大學教育目標(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1];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倡教育改革應該“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2]。孫有中認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3]”。
思辨能力的強弱好壞有其特定表現形式和具體評判標準。文秋芳將思辨能力定義為“依據標準,對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4],并在其建構的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中提出5條思辨能力認知標準(即“精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4],既為思辨能力培養指明了方向也為思辨能力評判提供了量具。就英語教育而言,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強弱好壞在其口語輸出和寫作輸出中表現最為突出,如何從以上5個維度著手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之一。“思辨性的口語教學重點在于如何通過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結合實際情景進行,思辨能力的訓練效果與教師教什么和怎么教都具有重要的關聯[5]。”筆者嘗試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運用輸出驅動假設、依托聽力教材內容、輔以“樹”型圖式導引,進行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著力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
(一)輸出驅動假設
語言習得領域關于輸入、輸出的研究和探討由來已久、頗有分歧:可理解性輸入假設(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認為“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是獲得語言知識的惟一方式”[6];可理解性輸出假設(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主張“可理解性輸出是語言習得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7]。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依存密切關聯的。文秋芳在借鑒輸入假設和輸出假設的基礎上建設性創新性地提出輸出驅動假設(The Output -driven Hypothesis),認為“輸出驅動需要全面采用綜合技能教學法,即通過輸入與輸出的互動結合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組織”[8]。客觀而言,輸出驅動假設倡導以一定的輸出任務作為切入點,敦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讀去聽,即以輸出為驅動將輸入和輸出相結合來雙管齊下促進語言學習。該假設強調輸出是語言學習的動力和目標,輸入則是輸出的促成手段;以此敦促學生為了語言輸出而去主動地進行語言輸入,變被動為主動。實施輸出驅動假設需要通過輸入與輸出的巧妙結合來組織教學。該理論中的輸出不僅包括說和寫的能力,還包括口譯和筆譯的能力。輸出驅動假設是具有中國外語教學特色的、適合中國外語學習者的新興外語教學理論,為中國外語教學奉獻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二)“樹”型圖式與觀點陳述型口語輸出
繪畫和口語輸出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繪畫以構建意義輸出圖畫為手段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口語以構建意義口頭輸出文字為手段表達說話人的思想觀點。說話類同繪畫,陳述觀點猶如畫樹。當我們畫一棵健康茂盛的樹時,常常先畫樹的主干、再畫向不同方向伸展的樹枝、然后添加更細微的葉子花朵果實,由此創作的樹鮮活而生動。說話以信息為本以交流為目標,充裕的信息才能闡明說話人的觀點和意圖,充裕的信息才能滿足聽話人的求知和好奇,邏輯清晰的表述則能促成信息從說話人到聽話人的順利傳遞。觀點陳述是自我表達和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技能;陳述中凸現清晰的觀點,有理有據相關度高邏輯性強、具有一定深度廣度、靈活多視角分析、解釋、說明、論證、推理的過程和水到渠成的結論,方能有效地表情達意展現思辨能力并促成和諧交際。清晰順暢全面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輸出常常踐行Proposition(觀點)→ Supporting details(支持性細節)→Summary(總結)的三步流程。這種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層進式觀點陳述鏈的前兩個環節,宛如樹干→樹枝→葉/花/果的畫樹過程。
筆者因而認為,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依托教材內容設計、輔以“樹”型圖式導引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任務,能為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發展提供良好契機和實踐平臺:可將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結合使用,踐行以聽導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以語言輸出作為語言輸入的途徑和驅動力,以語言輸出檢驗內化輸入知識,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認知和個性化觀點,并提供有理有據的闡述,以此發展其英語思辨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了順利完成口語任務,必然會對聽力部分的學習更重視更專注,以聽的形式積極主動輸入大量與某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實現充裕素材積累,這對之后順暢流利的口語輸出有積極的儲備作用和促進作用;輸出驅動模式下與聽力內容主題相關的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的順利完成,可仰仗“樹”型圖式輔助導引,以激活學生頭腦中存儲的相關知識信息并觸發其發散思維,既能使觀點陳述顯現良好思辨能力,又能使所述觀點清晰、縝密、可信、具有說服力。
(一)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設計
依托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培養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可以設計兩種思辨空間廣闊、思辨角度多樣的開放式拓展性口語任務,來激發學生認知潛能:個人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和小組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1)個人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要求單個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實際情形和主觀認識就某個話題進行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究,陳述自己的個性化觀點并詳加闡釋,做到表達清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2)小組觀點陳述型任務要求小組成員(4-6人)先經過合作式、探究式、互助式討論交流,將小組成員就某個話題發表的碎片化觀點看法予以歸結整合達成共識,然后由小組代表將集體認同的觀點陳述出來并予以闡釋,做到表達清晰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筆者從《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2》(第二版)[9]中選取6個單元,設計兩種不同類型的口語任務,進行英語思辨能力發展訓練,其中個人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3項、小組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3項(見表1)。所選單元內容涉及體育運動、食品飲料、天氣、音樂、健康和網絡這6個大學生較為熟悉、感興趣、容易上手且與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期待有言可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口語輸出和思辨能力真實展現。

表1 開放式拓展性觀點陳述型口語任務
(二)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實踐初期的窘況和指導
筆者在廣西大學2015-2016(1)學期2015級大學英語(二)的大學英語聽說授課過程中,設計實施了以上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與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培養的研究實踐。該教學實驗歷時12周,由2015級英語76班(實驗班)和2015級英語90班(控制班)共91名同學參與完成。(兩班均是大一新生,屬于依據新生入校后分級考試成績劃定的二級起點班,開學伊始兩班口語水平相當。)
實驗期內第1、2周教學安排。課前預告學生第1周學完Unit 1 Sports之后需準備一個3-5分鐘的題為The Sport That Benefits Me Most的個人口語任務,在第2周課堂上演講。之后全班進行教材內容輸入性聽力學習,以聽的方式幫助學生輸入語言材料,了解習得一些球類項目、田徑項目和其他體育項目方面的知識。76班和90班第2周演講該話題的同學在口語輸出時表現不夠理想,大多在觀點之后有少許與主題相關的理由陳述,但內容貧乏深度廣度欠佳、表達欠清晰、邏輯性不夠強、沒能靈活多視角展開去陳述理由或原因以支撐自己的觀點,宛如畫樹畫了一半的感覺,思辨缺席明顯。筆者因而以示例(見圖1)向學生展現教授利用“樹”型圖式構思和導引自己口語輸出的思辨技能和表達策略,使其思辨意識循序漸進地圍繞已知話題朝精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靠攏邁進,隱性建構一種易鑄就易掌控易促使思路清晰表達流暢的what... why... and so/therefore...型思辨發展模型。

圖1 “樹”型圖式導引下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輸出模型示例
(三)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實踐后期的修正和改進
實驗期內后續10周教學安排。筆者依照圖1所示教學流程對實驗班76班同學們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進行指導、修正和改進,并將口語任務完成后的評分作為課程形成性評估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激勵敦促學生重視練習積極參與并力爭表現優異。第3、4周進行Unit 2 Food and Drinks的輸入性聽力學習和題為My Favorite Drink的個人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第5、6周進行Unit 3 Weather的輸入性聽力學習和題為The Weather I Don’t Like的個人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第7、8周進行Unit 4 Music的輸入性聽力學習和題為Our Views on Rock Music的小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第9、10周進行Unit 5 Health的輸入性聽力學習和題為The Ways We College Students Can Employ to Keep Healthy的小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Unit 12 The Internet的輸入性聽力學習和題為The Internet in Our Eyes的小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
后續實驗期內對實驗班76班學生觀點陳述性口語訓練的指導、幫助和改進主要集中在以下六點(見圖2):(1)預告口語任務時細化要求并給予簡單提示;(2)聽力輸入時提醒學生留意所聽內容和口語任務的內在聯系,有意識地記錄吸收相關精彩詞匯、句子、觀點等;(3)指導學生參照圖1示例書面構建自己或小組的個性化“樹”型圖式輔助口語輸出訓練;(4)教師依據思辨能力層級理論模型中5條認知標準(精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對學生的口語輸出進行評價反饋,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并提供修改建議;(5)學生依據教師的評價反饋和自我反思修正產生新的口語任務“樹”型圖式;(6)利用課間時間進行優化后的口語再輸出訓練。

圖2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和“樹”型圖式導引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模型
依據圖2步驟實施的,任務布置→聽力輸入→“樹”型圖式建構→口語輸出→教師評價與反饋→“樹”型圖式反思與修正→優化后口語再輸出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使得學生在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為特征、輸入輸出結合、師生靈活互動的教學流程中,反復演練掌握有理有據陳述觀點的構思技巧和表達策略,實驗后期同學們逐漸流暢清晰深刻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輸出,顯示其思辨能力得以發展并有所提升。期末訪談發現90%的同學認同基于輸出驅動假設、依托教材內容、輔助“樹”型圖式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對自己英語口語輸出和英語思辨發展的積極作用。實驗班76班和控制班90班期末考教分離下的口語測試成績也證實了這種可喜的進步(表2)。

表2 實驗班和控制班期末口語測試成績比較
(一)思辨精晰性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和“樹”型圖式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英語思辨清晰性。以聽導說的教學流程保障學生在口語輸出前接收到大量相關主題知識,易于形成并描述對某個問題清晰而準確的個性化觀點,順利完成口語輸出的第一個環節(Proposition);“樹”型圖式建構中枝條型分論點的羅列和細節枚舉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全面縝密仔細地陳述相關支持性細節,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完成口語輸出的第二個環節(Supporting details);在一、二環節的精心鋪設下,學生在口語輸出結尾便能水到渠成地做出精簡扼要的總結和收尾,完成口語輸出的第三環節(Summary)。譬如,有同學在完成My Favorite Drink口語任務時陳述要點如下:Tea →Chinese national drink;a refreshing drink;a health drink;an anti-aging drink →drinking tea with family or friends in free time.從頭到尾的觀點陳述任務完成得精晰流暢條理清楚。
(二)思辨相關性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和“樹”型圖式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英語思辨相關性。從前期“樹”型圖式構建到實際口語輸出,學生陳述發表的觀點、用以支撐其觀點的支持性細節和陳述結束時的簡要總結,都是圍繞針對某一問題開枝散葉式地循序展開一氣呵成,呈現陳述內容與主題相關、詳略有致、主次分明的特點,宛如一棵樹干、樹枝、花/葉/果俱有的樹,思辨相關性顯著。譬如,有同學在完成The Weather I Don’t Like口語任務時陳述要點如下:Rainy days→inconvenient to take umbrella/wear raincoat;unsafe because of wet slippery ground;making people feel depressed;some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by heavy rain like floods, mud slides, etc→disliking raining days.從頭到尾談論的雨天、雨天帶傘穿雨衣的不便、地面濕滑招致的不安全因素、情緒抑郁、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均是與不喜歡的天氣這一主題密切相關的。
(三)思辨邏輯性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和“樹”型圖式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英語思辨邏輯性。Proposition(觀點)→Supporting details(支持性細節)→ Summary(總結)的三步流程,將觀點陳述型口語輸出劃分成三個自我獨立又密切相關的環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首先亮明自己觀點、然后加以闡述、最后予以總結。輸出過程的三個部分依次完成,有助于促成觀點陳述清楚闡述縝密條理清楚、有理有據、說服力強,使思辨富有邏輯性。譬如,有小組在完成Our Views on Rock Music任務時陳述要點如下:Rock music is a kind of nice and harmful music→(1) strong rhythm;exciting;powerful;releasing emotions;encouraging the spirit;(2) loud;heavy, noisy;making hearts beat faster;making blood pressure rise;disrupting sleep→Rock music is something both good and bad.開頭陳述觀點指出搖滾是一種既美妙又有害的音樂;中間部分解釋先說搖滾樂美妙是因為它節奏感強、令人興奮、鏗鏘有力,有助于釋放情緒振奮精神,再說搖滾樂有害是因為它聲大、音重、喧鬧,會導致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睡眠紊亂;最后總結搖滾是既好又壞的東西。整個過程邏輯嚴密、說理有力、公正客觀地陳述了對搖滾樂的總體看法。
(四)思辨深刻性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和“樹”型圖式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英語思辨深刻性。“樹”型圖式構建時支持性細節的構建,促使學生針對問題進行開枝散葉式的立體化分析思考,自主搜尋探究提供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論點進行闡述,并用以支撐自己的觀點,激發其發散思維,能使其積極深入挖掘,讓思維和認知朝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推進,凸顯思辨深刻性。譬如,有小組在完成The Internet in Our Eyes任務時陳述要點如下:The Internet brings us both conveniences and problems→(1)conveniences like searching information,doing business,hunting for jobs, shopping online, net-chatting, playing games, etc. due to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full service;(2)problems like cyber-bullying, human flesh search, privacy leaks, internet fraud, etc. because of anonymous use and management loopholes→We should use the Internet rationally and appropriately.開頭部分亮出觀點認為互聯網既帶來了便利又造成了問題;中間部分先闡述因技術先進服務全面人們可以依托互聯網享受信息查詢、經商、求職、網購、網聊、網游等無限便利;接著指出因匿名使用和管理漏洞互聯網造成了網絡暴力、人肉搜索、隱私泄露、網絡欺詐等嚴重問題;最后建議人們應恰當理性使用互聯網。該任務談及互聯網與人類、互聯網的便利及成因、互聯網的問題及成因及如何使用互聯網,思維認知廣度和深度兼備,思辨深刻性顯而易見。
(五)思辨靈活性
基于輸出驅動假設和“樹”型圖式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英語思辨靈活性。“樹”型圖式構建時支持性細節的構建促使學生靈活擴大拓寬思維視角,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開放性展開思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形成能夠支撐自己觀點能夠自圓其說能夠讓他人信服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論點,彰示思辨靈活性。譬如,有小組在完成The Ways We College Students Can Employ to Keep Healthy任務時陳述要點如下:There are many ways we college students can employ to keep healthy→preventing diseases;maintaining balanced diets;taking constant exercises;enough sleep and rest, etc.→If so, we can be healthy and happy.開頭部分指出大學生可用許多方法來保持身體健康;中間部分闡述多種有效保健方法;最后指出依此而行定能健康快樂。該任務靈活變換角度從疾病預防、飲食均衡、體育鍛煉、睡眠休息四個方面陳述介紹適合大學生的保健方法,思辨靈活性好。
中國大學教育輕視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大學生思辨缺席的現狀敦促大學教育改革創新開辟新徑發展學生思辨能力。適合中國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為大學英語探索嘗試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提供了理論依據、培養目標和評判標準。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施行以聽導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輸入輸出相結合、“樹”型圖式導引下的觀點陳述型口語訓練,有助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幫助其敏于思考擅于辨析長于說理,促使其陳述觀點表達自己時思辨的精晰性、相關性、邏輯性、深刻性和靈活性有所提高。本研究所試行的基于課程教學內容、在正常英語課堂完成、適合學生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新型聽說教學模式和思辨培養策略,易操作、實踐性強、效果較好,順應大學英語教育發展趨勢和高等教育創新型研究型人才培養目標,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培養及思辨技能提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鄧遠美)
[1]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 1993, Volume1:The National Report [EB/OL].http://www.ed.gov/pubs/goals/report/goalssrpt. [2008-04-12].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 2010:37.
[3]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 2011(3):49-58.
[4]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3,31-32.
[5]宋毅.英語口語教學中交流學理論對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2(5):34-38.
[6]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1985:34.
[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GASS S, MADDEN C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5. Rowley, MA:Newbury House,1985:235-253.
[8]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8.
[9]虞蘇美,李慧琴.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2[M].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3:1-8, 9-18, 19-26, 27-34, 35-42,101-108.
The Spoken English Training of Stating View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Critical Thinking
DONG Yin-xiu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The open and expansive spoken English training of stating views,which is comple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erspective of Output-driven Hypothesis and the tree-like schema during the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can help stimulate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potentia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then help college students make progress in clarity, correlation, logic, profoundness and flexibility of oral output done under the speaking-guided-by-listening and content-based training mode, can fulfill the double improvement of language use and critical skills.
Output-driven Hypothesis;tree diagram schema;spoken English training of stating views;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critical thinking
H319
A
1671-9719(2016)9-0032-05
董銀秀(1974-),女,甘肅武威人,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社會語言學。
2016-06-06
2016-06-30
2015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輸出驅動假設視域下大學英語思辨能力發展模型構建研究”(15WY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