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尚連,張立賓,申 苗
(東營市農業局,山東 東營 257093)
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土地鹽漬化程度高,可利用的農用田地僅占47.47%,適合種植蔬菜的土地更是有限,因此研究獲得土地最大效益對東營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世紀初,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倡導有機農業,并成立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1]。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已把需求的目光轉向有機食品,這使有機蔬菜呈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東營市生態環境良好,適宜發展有機蔬菜。但目前有機蔬菜種植品種單一,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較少,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在有機蔬菜栽培的基礎上,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評價指標,初步探索網棚有機蔬菜高效輪作的栽培模式,既在生態環境上改變和打亂病蟲害發生小氣候規律,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為害,又降低土壤中某種元素的過分吸收,避免養分失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創造更高產值,為東營市有機蔬菜生產提供參考。
以青刀豆、馬鈴薯、青花菜、甜玉米、菠菜5種作物為材料。青刀豆品種為5991,馬鈴薯品種為脫毒荷蘭7號,青花菜品種為曼陀綠,甜玉米品種為HM-30,春季栽培菠菜品種為勝先鋒,夏季栽培品種為耐熱菠菜品種益農398。
試驗地設在山東東營廣饒縣楊廟村有機蔬菜網棚內,網棚的棚架為鋼架式結構,長250 m,寬10 m,面積0.25 hm2,南北向種植,覆蓋透光率為80%的30目防蟲網。按照常規栽培管理種植,基肥一次性施入腐熟的有機肥與豆餅,在各個需肥時期配以噴施凱銀有機肥和穴施魚蛋白。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種植習慣,結合有機農業的技術要求,設計4種輪作方式進行種植試驗(表1),每種輪作方式為1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面積10 m2。

表1 不同處理種植模式
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主要投入包括管理用工與生產資料兩方面。把種子、肥料、育苗基質等作為生產資料投入計算,管理用工包括育苗、催芽、育苗管理、移栽、播種、間(定)苗、覆膜、澆水、中耕培土、鋤草、搭架、收獲等環節,統計出不同種類蔬菜的用工數量,按35元/(人·日)計算出栽培管理用工費用;試驗中按各種有機肥的施用量與各種肥料市場價格計算出各種蔬菜的肥料投入,得出不同種類蔬菜的成本投入,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單獨種植青刀豆的管理用工和總投入最多,667 m2投入為1 605元,甜玉米總投入最少,667 m2投入為1 005元。

表2 不同種類蔬菜的667 m2成本投入情況 元

表3 不同輪作方式667 m2成本投入情況 元

表4 不同輪作方式蔬菜667 m2產量及產值
綜合比較各種投入可知(表3),4種輪作方式總投入高低排序依次為:1>2>3>4,總投入最高的是第1種輪作方式,667 m2投入5 700元。馬鈴薯需肥量大,且需鉀肥遠遠高于氮、磷肥;菠菜為葉菜類蔬菜,氮肥促進葉片生長,但總體需肥量少;青刀豆屬豆類蔬菜,其根系固氮,磷、鉀肥需求量多;甜玉米需肥量為氮>磷>鉀;青花菜需肥量為氮>磷>鉀。第1種輪作方式3種蔬菜品種需氮、鉀肥相同,不能減少施肥量,因而肥料投入遠遠高于其他3種輪作方式;青刀豆和青花菜不能采用機械采摘,用工量大,所以第2種輪作方式的投入也很高。
從表4可以看出,4種輪作方式產值從高到低依次為:2>4>1>3。第3種輪作方式產值最低,667 m2僅為11 923元,主要因為其中夏季溫度高,菠菜產量較低,價格較低;第2種輪作方式的667 m2產值最高,為15 618元,青刀豆于6月初和甜玉米于8月上中旬分別上市,蔬菜稀缺價格高,并且2種蔬菜產量也較高。
種植有機蔬菜,追求的是高效益(純收入)與高投資回報(純投入/投入),試驗中的4種輪作方式的純收入從高到低依次是:2>4>1>3,第2種輪作方式667 m2純收入高達10 168元,遠遠高于其他3種輪作方式的產值(表5)。

表5 不同輪作方式667 m2經濟效益比較
衡量一種技術優劣最重要的指標是其經濟效益與投資回報的高低[2-3]。試驗中第2、4種輪作方式的青刀豆和青花菜采收時期早,市場稀缺,產量高,價格好,經濟效益與投資回報均較高。且青刀豆、甜玉米和青花菜3種蔬菜適合加工成品,附加值大,廣饒縣的國內知名企業凱銀集團,專門從事蔬菜加工,就地解決銷售問題。有機蔬菜基地種植隔離效果好,尤其是防止了普通玉米的飛花,保證了甜玉米的品質。從實際生產操作和純收益來看,青刀豆—甜玉米—青花菜最適宜在廣饒縣境內推廣。但是青刀豆和青花菜不宜用機械采收,增加了人工投入,為了獲得更高的產值,這種高效輪作方式還需要繼續探索調整。第2、3、4種方式的輪作,總體施肥量低于單個種植施肥量的總和,3種蔬菜的合理搭配能均衡土壤養分的吸收,減少肥料的施入。
本試驗僅從經濟效益方面初步確定了適宜的輪作方式,輪作種植后的病蟲害、土壤微生物變化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