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寶
摘 要:以雙低油菜新品種“浙油50”為材料,研究其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種植密度對菌核病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直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油菜菌核病的發生,但是對油菜產量沒有顯著的提高;油菜移栽產量最高,且與直播、穴播的產量差異顯著;合理的密植,保持一定的種群結構,既能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又能提高產量。
關鍵詞:栽培方式;種植密度;“浙油50“;油菜菌核病;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6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6-0042-02
油菜是我國的主要油料作物,目前我國油菜的種植面積多達700萬hm2[1]。由于常年連作,油菜菌核病在我國連年重發,造成損失較重,其中以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發生最為嚴重,每年發病面積在470萬hm2左右,產量損失5%~25%,直接經濟損失數億元[2],嚴重制約了農民的積極性和油菜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了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發生,農業科技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是培育抗病品種,但是目前為止還未找到菌核病免疫類型,培育油菜抗病品種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二是化學防治殺菌,但防效依賴于施用時間、植株發育階段及環境等條件,且殘留農藥對人類健康不利,引發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人們越來越迫切開拓多種途徑來控制油菜菌核病。近年來,大力提倡利用栽培措施來控制雙低油菜菌核病的發生。本試驗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雙低油菜新品種“浙油50”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種植密度對雙低油菜“浙油50”菌核病發病率、病情指數及產量的影響,為大田生產防控菌核病、減少產量損失提供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供試品種是由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選育的甘藍型油菜新品種—“浙油50”,此品種具有高產、高油分、低芥酸、低硫苷的特性。
1.2 試驗設計
1.2.1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5—2016年實施,地點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殷匯鎮一大戶田塊,前茬為中稻,田塊地勢平坦,排水良好。
1.2.2 試驗方法 試驗設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栽培方式,即選擇同一種植品種‘浙油50,設置3個處理,直播、穴播及移栽,每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均為30m2,直播、穴播于10月3日進行常規播種,移栽的9月27日播種,10月30日移栽,后期土、肥等管理統一。不同種植密度,即設4個不同的種植密度處理,即為27萬株/hm2(N1)、45萬株/hm2(N2)、63萬株/hm2(N3)、81萬株/hm2(N4),每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面積為30m2,隨機排列。于10月9日統一直播,N1、N2、N3、N4每小區播種量分別為7g、12g、14g、16g,11月14日按不同的種植密度定苗,確保各小區的株數與試驗的要求吻合。定苗后,后期的施肥與管理水平相同。
1.2.3 調查內容與方法 在油菜的角果發育后期(2016年4月22日),采用油菜菌核病4級分級標準,不同栽培方式的每小區隨機抽取20株,不同種植密度的每小區隨機抽取30株,調查莖發病情況,計算莖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并對各試驗小區進行理論測產。理論測產即單位面積隨機抽取3點(選點盡量靠近田塊中心,不可取邊行),每點取1m2調查1hm2株數,再從中隨機取20株調查單株角果數,再隨機選取20個角果,調查每角粒數。理論產量(kg/hm2)=1hm2株數×每株角果數×每角果粒數×千粒重(取前幾年的平均數)/1000000通過莖發病率及理論測產,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及不同種植密度對油菜菌核病及產量的影響。
1.3 數據統計與分析 根據試驗所得數據,采用平均數、多重比較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對油菜菌核病及產量的影響 品種‘浙油50進行直播、穴播及移栽種植的情況下,對油菜菌核病及產量有一定的影響。試驗結果(表1)表明:不同的栽培方式(直播、穴播,移栽),直播的莖發病率最低,為20.0%,穴播、移栽莖發病率分別為28.33%、38.33%,。由此可以看出,直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油菜菌核病的蔓延,可能原因是直播密度相對較大,植株長勢弱,分枝少,反而通光性相對好一點,使得莖發病率相對偏低,總體上看,直播、穴播,移栽之間病情指數相差不大,病情指數分別為12.22、16.67、18.33,無顯著差異。
從表1來看,移栽的田塊產量最高,為4 265.25kg/hm2,且與直播、穴播的產量差異顯著。原因可能是移栽的密度小,植株長勢好,分枝數多,單珠角果數多,產量也就增加。
2.2 不同種植密度對油菜菌核病及產量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對油菜菌核病及產量的影響顯著。在同一品種(浙油50)、同一播期、同一栽培方式(直播),同一管理的條件下,田間油菜菌核病發生情況(表2)顯示:隨著油菜種植密度的增加,平均莖發病率不斷上升,病情指數不斷增大,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密度為27萬株/hm2(N1)的田塊,油菜菌核病偏輕發生,莖發病率為14.44%,病指8.15,與其它三組差異顯著。當密度由45萬株/hm2(N2)升高到63萬株/hm2(N3),莖發病率有所上升,但N2、N3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病情指數增加了9.63,兩者之間達到顯著水平,說明油菜菌核病的病情呈現上升的趨勢。當密度由63萬株/hm2(N3)升高到81萬株/hm2(N4),莖發病率和病指仍在上升,莖發病率分別為36.67%、42.22%,病指分別為27.40、31.11,但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由此可以看出,低密度種植如N1、N2,由于單位面積的個體數量少,植株的通光性好,能減輕浙油50菌核病的發生,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為增產提供保障。高密度種植如N3、N4,盡管在數量上有優勢,但是造成植株通光性差,影響產量。
從不同密度的理論測產(表2)就可以看出,N2的產量最高,為2 896.05kg/hm2,且與其它3個處理差異顯著。密度N1產量次之,為2 637.15kg/hm2。N3、N4產量分別為2 392.95kg/hm2、2 374.95kg/hm2,與N2的產量相比,減少約360kg/hm2。因此,合理的密植,保持一定的種群結構,既能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又能提高產量、增加收益。
3 小結與討論
由于受菌核病的影響,油菜減產較嚴重,通過控制油菜菌核病的發生對提高油菜產量具有重大意義。袁衛紅等通過不同種植密度試驗表明,直播密度的對雙低油菜菌核病的影響達顯著水平;合理密植可有效控制或減少雙低油萊菌核病的發生,增強植株的抗病性,為增產提供保障[3]。而本實驗的結果表明,直播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油菜菌核病的發生,但是對油菜的產量沒有顯著的提高;油菜移栽的密度相對小,單株分枝多,田間陰蔽濕度大可能造成了莖發病率增加,但是理論產量是三者間最高,且與直播、穴播的產量差異顯著。原因可能是植株分株多,單珠角果數多,使得產量增加。由于油菜角果發育期雨日多雨量大,雨量比往年同期多三成以上,今年油菜菌核病發生普遍偏重;合理的密植,保持一定的種群結構,既能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又能提高產量、增加收益。在本試驗中,由于移栽的特殊性,使其與直播及穴播的日期不一致,是否因為播期的不同導致了油菜菌核病發生與產量不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建忠,邵興華,肖紅艷.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學報,2012,43(4):467-471.
[2]易紅娟,孫雪梅,張洪進,等.沿江地區油菜菌核病流行強度辨別模型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8(1):100-101.
[3]袁衛紅,劉寧,王小武,等.不同栽培措施對雙低油菜菌核病抗耐性的影響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9,31(5):855-857.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