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會
“叮呤呤……”伴隨著一陣急促的下課鈴聲,《吆喝》教學完成了,然而,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課堂上的一幕幕猶如一幅幅畫面清晰地在腦際縈繞,揮之不去。
一、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按原先教學設計,是利用課間,在師生共同步入教室之際,以多媒體形式,在富有濃郁京味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中,演示老北京的特色風情: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傳的北京老字號,以此增強同學們對老北京風情的感性認識,為導入本文創設情境,做好必要的情感鋪墊。然天不作美,上課途中停電了,后據校領導說,一時半會來不了電。怎么辦?我有點發憷,自己的辛苦算是白費了,懊惱也于事無補,必須對原來設計進行調整。于是,臨時調整為:同學們,俗話說“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大家想必也十分關心我們的國家大事,能否說出我國當下正在發生的政治大事么?許多學生要么抓耳撓腮,要么笑而不答。師繼續啟發道:想想近來廣播、電視在新聞時段大量報道的是什么?有同學低聲說:人大、政協。我高興地說:“在哪兒舉行的?”生:“北京。”“是啊,首都北京是我們的政治、文化中心,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今天,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的就是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吆喝?!保ò鍟n題)至此,第一環節“導入”圓滿完成。
二、相機誘導,激發學生智慧火花
在“整體感知”部分,教師請同學朗讀課文,形式是個別讀,首先請課代表朗讀,然后由課代表指名朗讀,依次類推。讀的過程中有不少誤讀,錯字較多,請同學們一一指正。之后,教師問:“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提到的叫賣物品,看看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業?作者安排這些材料的順序是什么?”
關于物品,同學們在聽讀課文中已經有所了解,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說出各樣物品,一切順利。在“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業”這一問上,似乎有點困難。其實課文中有這樣概括性的句子——“百貨商店和修理業”,但由于同學們課前沒有預習,對文本比較陌生,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卡殼很正常。面對此種情形,教師啟發:讓我們將文中提到的叫賣物品歸歸類,分別屬于哪幾種?
生1:吃的。
生2:飲食業。
生3:有玩具。
生4:還有乞丐的乞討聲。
生5:也有生活用品。
……
師:現在請同學仔細讀課文的前半部分,看看作者在文中有沒有總寫各種吆喝的句子?
通過縮小范圍,讓學生有針對性地自主閱讀,一來有助于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效率;二來便于學生進入文本深入閱讀。果然,在老師提示不久,就有學生回答:在第五段中,作者總寫道:“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在你門前展銷?!?/p>
在老師看來,這個似乎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學生為何答不上來呢?我想,也許是由于老師沒有充分考慮教學實際,面對的是自己并不了解的、又沒有預習課文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的這一提問只是一廂情愿,也許問題設置缺乏坡度,學生一時摸不著頭腦,總之是教與學脫節的結果?,F在看來,教師上課時不能一味追求所謂效率,而忽略文本研讀,這樣的話,無異于舍本逐末,未能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未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
師追問:這說明老北京的吆喝有何特點?。?/p>
生6:說明老北京的吆喝不僅種類多,而且涉及行業廣泛。
至此,問題迎刃而解。
師:面對如此紛繁的吆喝聲,我們讀起來卻并不感到雜亂,這得歸功于作者巧妙的構思。請問: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展開敘述的?
生7:時間順序。(反應迅速,善于讀書,一下子就抓住了材料安排順序。)
師:你能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嗎?
……
一片沉寂,同學們大多低頭沉思,有的兩眼茫然。我意識到壞了,可能問題太陡了,得改變方法。還是對剛才回答的同學:好,請再說說看,你是如何知道本文是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
生7:文章第四段中寫道:“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睆倪@句可以看出,本文是按時間先后順序展開敘述的。
接下來,教師與學生一起明確了第四段是總寫,第五——十段是分寫。其中,第五段寫的是白天的吆喝聲;第六——七段寫的是夜晚的吆喝聲;第十段按春夏秋冬寫了一年四季的吆喝聲。
師:這樣寫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8:作者在文中雖然寫了各種各樣的吆喝聲,但由于采用了恰當的順序,因此,讀起來讓人感覺到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師:你看,這位同學的回答多么“言之有序”,今后,我們在寫作中也要給自己要寫的內容安排好合理的順序,力求內容豐富、言之有序、有條不紊。
綜觀這節課,讓我最難忘的就是上述兩個片段,給我的教益是深刻的:
首先,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每位同學都是生動活潑的、獨特的“那一個”。因此,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于根據教學實際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成功地啟發、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要做到啟發、誘導成功,教師的提問、啟發、誘導必須從學生實際(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經驗及心理特點等)出發,挖掘出學生思維的切入點、興趣點。
其次,教學中要照顧到大多數同學,因而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有坡度,分層進行,化難為易。
當然,任何一篇精心設計、近乎完美的教學設計,抑或問題設計,都要經得起現實考驗,即課堂上學生的考驗,通過學生的思考達到良好的效果,或不好的結果。所以,教學如同豐富多彩的生活,有時,并不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劃出生活的軌跡。它會不時泛出點浪花,甚而激起波瀾,而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倘若教師能夠因勢利導,則教學上的浪花或波瀾不正是學生獨特個性的精彩演繹么?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成大于預設,精彩源自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