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鳳麗
摘 要: 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教育大眾化階段,伴隨著新時代文化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微信等聊天軟件的流行等,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很大,新形勢下高校教師必須關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尋找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研究新路徑。
關鍵詞: 教育大眾化 網絡 微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當代大學生處于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趨勢是樂觀的,但是伴隨網絡文化的普及,QQ、微信、微博等網絡聊天軟件的流行,以及韓劇、日劇等各國文化思潮和一些腐朽思想充斥著當代大學生的心靈,當代大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朝氣蓬勃的大學生。近年來高校尤其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名多年從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師,通過對濰坊科技學院經管系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調查,從個人思想心理方面、個人理想信念方面、對國家發展信念方面等多個角度進行調查,結合調查結果提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路徑,以期對同行的教學研究給予幫助。
一、調查研究結果分析
調查對象選取濰坊科技學院經管學院的300名學生,經管學院作為我院比較大的系部之一,共有本科專科學生2000多名,調查選取大一到大三學生各100名,這樣保證了學生年齡結構和知識水平的差異性,除了作廢問卷5份和3份未交問卷,收集292份問卷,有效率97%。
1.當代大學生個人思想心理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64%的學生屬于獨生子女,這些學生本位意識比較強,在家庭中一直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對他們的生活和精神都是有需要必滿足,遇到問題考慮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辦法解決,而是尋求父母的意見。這就導致同學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合作意識淡薄,對同學缺乏關心和幫助,嚴重者在交往中容易出現極端心理。87%的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屬于典型的“低頭族”,感覺生活中離不開手機,主要是玩游戲、上微信、看韓劇等。調查中發現,只有8%的“低頭族”每天看看新聞了解一下國家大事,5%的學生利用手機查查學習資料,其他的都是在平淡的大學生活中找樂子,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對自己的這一行為表示出悔改意愿,自己意識到比較浪費時間,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珍惜學校的學習資源,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但是個人毅力不夠,需要教師、同學等各方面的幫助。
2.當代大學生個人理想信念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69%的學生對個人理想有明確目標,對自己大學畢業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大學期間需要學習哪些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想取得哪些資格考試等都有明確的規劃,并且在實際大學生活中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大學期間各科成績都比較好。3%的學生感覺自己的理想和所學習的管理專業有一定差距,如調查中幾個學生畢業后想當教師,感覺學習管理知識沒有用,所以個人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
3.當代大學生對國家信念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89%的學生對我們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充滿信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思想基礎,他們認為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繁榮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國家繁榮了,才有個人的發展。4%的大學生對國家政治意識淡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黨信仰存在信任危機,社會責任感缺乏等。
總之,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問題,這些思想問題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及時解決,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甚至以后的生活[1]。
二、新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徑分析
1.開展社團活動,大學生活多樣化。
伴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多樣化,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一本書”、“一根粉筆”、“一堂課”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學生談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時,只想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再進一步談就答不上來,也就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僅限于對一些政治理論的學習。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開闊視野,立足本國政治特點,放眼全球文化發展,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開展多樣化的社團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定期去敬老院做義工、暑假組織學生去偏遠山區支教、開展學生一幫一活動、貧困家庭救助活動等,很多獨生子女一直生活在父母組建的愛巢中,沒有經歷過風風雨雨,但是通過對一些困難家庭的救助或者到條件比較艱苦的山區去支教,他們通過親身感受別人的經歷,才真正體會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俗語說得好“身教大于言傳”,多樣化的社團活動不僅教會了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生活中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交往過程中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促進學生之間團結合作,最終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后勇于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同時,多樣化的社團活動在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
2.關注大學生思想心理問題,開設心理咨詢室。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離不開心理教育,必須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貫穿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加劇,必須得到高校教師的高度重視[3]。當代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特點接近成熟時期,但是有時也存在一些極端表現。在調查中發現,32%的學生開始在大學時期選擇配偶,選擇一個志同道合的戀愛對象對學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一些同學的戀愛觀有問題,比如以貌取人、外貌協會、攀比富二代官二代等,這些不正確的戀愛觀會導致學生心理扭曲。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咨詢室,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同時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鋪平道路。
3.規范網絡管理,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能力[4]。
伴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和推廣,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網上購物、網上查閱資料、網上親人之間視頻等,但是便利的同時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有害的信息,比如網上的“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崩潰論”等,這些有害的信息不利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規范網絡管理,提高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能力很有必要。組織學生多觀看一些政治問題、國家領土問題及國家穩定和諧發展的新聞節目,同學們可以多組織一些熱門新聞和日常生活話題交流會,培養道德意識。學院網站或者學報也可以開設一些積極宣傳黨的工作路線、校園先進學生黨員的優秀事跡等。總之,通過多樣化的校園網絡平臺,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劉仁釗.試析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現狀及成因[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1).
[2]毛政.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04).
[3]高紅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透視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08).
[4]趙文靜,馮磊磊.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院報,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