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一項觸動人心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可以采取線上線下新的專題化理論導向教學模式和實踐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 互聯網 大學生思政課 教學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一項觸動人心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思政課程理論性較強,是很難講好的一門公共課。隨著時代變化的要求,要想做到課堂內容感染、打動學生心靈(看稱謂大學生的“心靈雞湯”),此課程設計必須血肉豐盈,深入學生心底;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放眼未來,胸懷祖國的效果,必須做到課程與時俱進。
一、對思政課問題的分析
計算機網絡時代給思修課教學課程帶來豐富的材料,教師們研究案例教學法;社會的需求讓教師明白理論聯系實踐的深刻的道理,于是上網查材料設計演講、討論、話劇等安排社會實踐教學,豐富了當時的教學課程,深受“80末”“90初”大學生的歡迎,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滲透性、時效性、針對性。互聯網時代4G的到來,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大學生呈現了和以往不同的學習方式,他們表現得更積極活躍,敢于表達、表現,能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對當前發生的熱點話題或時事極為關注,因此,對授課內容有較高要求。他們對于陳舊的教學方法興趣不太濃,注意力開始不集中,普遍是專業課認真聽,選修課隨便聽,思政課無心聽的態度,尤其是在課堂上玩手機是大學課堂上的普遍現象。為了應對大學生這種手機依賴癥,防止學生課堂使用影響學習質量,收手機只是形式工作。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教授思政這門課程呢?根據近期探索與實踐探究出以下教學模式。
二、教學模式:專題化理論導向教學模式和實踐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一)專題化理論導向教學法
所謂的專題化導向教學是原來章節順序授課變為專題化教學,專題化教學就是打破原有的章節體系,對教材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從中選取若干問題形成專題進行深入分析教授的教學方法,并不是離開教材,以教材的知識點為基礎,重新組織、編排、提煉形成教師的觀點和風格。每個專題精心設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課前關注相關內容的熱點、焦點,直面熱點,貼近現實、啟發思考。如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第九章關于祖國完全統一的問題,2016年3月就要求學生關注臺灣當局的選舉情況及5月20日民進黨派蔡英文上任的講話內容,臺灣漁民女兒向美國寫信事件,近期美國對南海問題的舉動等熱點問題,挖掘課程的深度、拓寬廣度,啟發思考。如二: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第九章和第十二章的軍事內容作為專題化完成,教師可以放棄傳統時序和整體性的新觀念使之成為教育學的新紐帶;可以避免傳統知識性教學單純傳授理論,素材引發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探知的欲望,從而增強時效性、針對性。
那么具體怎樣完成線上線下專題化理論導向教學呢?如下:
1.利用手機導向進入專題化課堂。信息時代,由于大學生課上拿手機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為了控制新時代互聯網時代帶來課堂現象,學校采取很多措施,最初采取教室掛手機袋,本以為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沒過幾周發現手機袋里的手機都在,學生手中仍然拿手機。現在生活水平提醒教師,這種措施太愚笨了。怎么辦,別忘了,大水來了不能堵要疏的道理,那么應該采取課上利用手機學習。備課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哪些資料需要學生上網觀看來完成的教學內容,上課時發揮手機優勢要求學生快速完成,然后放下手機共同討論。利用手機共享教師課前準備的相關素材,這樣就避免了學生被動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微課進入PPT專題化課程。微課是指教師圍繞單一學習主題,以知識點講解、教學重點難點和典型問題解決、實驗過程演示等為主要內容,使用錄像設備、錄制過程演示等為主要內容。微課時間短,內容精簡,最多不超過10分鐘,主題突出反映某個教學的知識點。如:思修公共道德的課程,課前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拍攝校園生活經常發生的文明與不文明的現象,配置恰當音樂。課堂學生互相觀看后才發現自己經常無所謂的舉動不堪一擊,很不好意思,原來自己經常無意識犯了不該犯的錯誤,于是學生產生感悟。微課短小精悍,學生易于理解吸收,使用方便,資源多樣,情景真實,針對性強,實用性。利用微課動態的情景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用真實情景感染學生,吸引學生,鼓勵學生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
3.慕課進入專題化理論課堂。慕課上線,師生互動,課堂變為老師和學生互動的場所。近幾年,互聯網時代下,思政課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很多學校思政課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同學們可以通過慕課網絡共享課堂修讀課程。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將學習資源和學業系統通過線上共享實現網絡化教學。高校學生課下隨時隨地觀看課程視頻,但要在規定時間內看完教學內容并且完成相應的作業。思政變成網絡課程并不等于學生一個學期不用上課,而是把課本部分內容知識吸收的時間講授之前交給學生了解,課堂變為老師和學生互動的場所。實體課上的專題內容由同學們在論壇里共同討論完成,線上課程由我校與其他高校合作開發,一門課程可以多個教師完成,實體課主要由一位教師負責。師生進行交流,同學之間辯論,等等,學生的自主權很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實踐行動導向教學法
1.讓大學生的心走進校內課堂。教研組規劃好本學期實踐課,課前安排學生上網查看相關資料,收集所關注的較深印象的新聞報道和熱門話題。教師事先準備相關具有教育意義的視頻安排課前觀看,授課后由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表達對這個話題的見解,由學生評委和老師共同點評、給出成績。這種授課形式,讓學生真正通過團隊合作和實踐提高了綜合素質,從被動地配合老師變成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
經過教研組周密的研究與安排,本學期成功開展規劃的課程。能容納上百人的大教室,幾個不同的聲音從教室的各個方向傳來,看上去頗讓人一頭霧水,實際上這正是思政課上正以小組成員論壇的教學模式完成關于“誠信”的專題化課程。怎樣才能做到真正誠實守信的大學生。這場別開生面贏得了坐在第一排的聽課教師和學生評委的一致稱贊,成為思政課改革成功的第一步。隨之又進行幾次演講、辯論等不同形式活動,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
2.讓高職大學生的心走進社會課堂。讓大學生定期深入社會,涉及課本相關內容和涉及社會熱點難點的內容要與教學基地相匹配安排活動。學生以課題小組形式走出校外,深入社區,深入工業園區等開展調查和體驗。現場體驗時記錄數據、拍照、錄像等。調查結束后,讓學生分析數據,撰寫調研報告,制作PPT或微視頻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其他學生發表評論和看法。讓學生在吸收課本知識的同時,走出去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系起來,用事實說話,學會辯證理性地看待社會前進中的問題與困惑。如:五四青年節到來,我校帶領學生到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教師一路唱紅歌帶領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到革命烈士墓碑前默哀、鞠躬行禮,學生黨員再到舊的黨支部重溫黨的誓詞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受了解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勝利的艱難歷史,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達到勿忘國恥、胸懷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實踐活動每次安排都讓學生懂得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培養語言表達、數據分析、互聯網運用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多了解中國為什么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總之,多次活動足以證明,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們去讀書、去思考、去辯論、去體驗、去實踐,通過實踐讓學生悟出人生道理,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通過三位一體的導向教學,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偏激、不消極、不抱怨,并能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成為積極進取、艱苦奮斗、勇于實踐、有理想、抱負的祖國人才,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北京新華社,2014-10-14.
[2]李淑文.構建實踐教學模式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時效性.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1).